做自己的“天才捕手”
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天赋?有的人擅长做菜,比如小野二郎的寿司,有的人擅长运动,比如姚明、刘翔。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天才”,适逢听说了“天才捕手”这部电影和大家分享。那么到底是不是有天才? 其实按照一万小时理论,脊髓鞘通路犹如高速公路,长期练习一个技能,大脑就会形成回路,做这件事的效率越来越高,也就距离天才不远了。
今晚听了魏童老师的付费课程,关于出版业发展。当然是付费的。
梳理了几个思路。老子是春秋的图书馆长,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接触当时最优秀的知识,要知道那时代没有纸,普通百姓接触知识犹如登天。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叫做亚历山大,就是那个进攻埃及,却保留了埃及图书馆的皇帝。之后的传承人托勒密更是建立了当时最伟大的图书管。但是请你注意,那个时代所谓最伟大的图书馆,可能还没有你家的藏书多。
如今我们的纸张书籍可以保存几百年,硬盘光盘的物理极限属性是保存一百年。魏童老师指出,其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保存时间最长的介质却是刻在石头上。
中国四大发明有两个和出版业有关,一个是造纸,由东汉著名太监蔡伦推广,降低了传播成本;另一个是活字印刷,一个个字抠出来,可以自由组合。
同时老师也讲了德国古腾堡作为一个悲剧英雄,自己的专利被迫转让给合伙人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悲剧英雄,比如特斯拉。
魏童老师知识面丰富,让之前对他深表怀疑的我打消了顾虑。这堂课犹如敲门砖,让我知道了19世纪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伯尔尼公约,从本质上了解了出版业。
罗嗦了这么些,其实要谈谈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付费课程,因为我心中始终有个出版梦,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镌刻“雅各布,出版过多部畅销书”,如此足矣。后来在这个出版听课群里,翻一翻其它课友的微信圈(部分设定为陌生人可以看10张照片,吓了一跳,要么是连载小说作者,要么是简书大咖,顿时觉得花100多元听10几堂课也是值得的)。
再说到为什么今晚要写这篇文章,记得在勇敢的心(The brave heart) 里,出征前詹姆斯给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的将士们进行了洗脑式的演讲,大家群情激愤,勇敢杀敌。今晚困意浓non,突然看到了王烁的一篇文章,描写了作家斯蒂芬金的写作习惯,就是每天把自己锁在书房里,不写够字数不出来。这一点激励了我,于是写一点懒散不成体系的文章,就像日记一样,让他们飘荡在网络里。
哈金斯是美国著名的编辑,他发现并栽培了一批小说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拥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其实付费算不了什么。之前在喜玛拉雅也准备订阅一些付费写作课,毕竟这个编辑曾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与莫言等作家合作过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天才捕手”。 既然文字就是讲求字与字的咬合,仿佛齿轮,咬合好了自行车就跑得快,所以多练习文字的咬合度,就是下一步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