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筑行业“痛点”碧桂园智能建造体系已现雏形

  放眼望去,高高的外立墙面上,一台外墙喷涂机器人缓缓上升,喷涂过的墙面平滑整洁;室内,瘦高的腻子打磨机器人挥动着“手臂”,粉色可爱的楼层清洁机器人来回“走动”,自动清理石块和尘土等,所经之处洁净如新。

外墙喷涂机器人在作业

  而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只需要不时查看显示屏,监控机器人的作业进度即可,并且一名工作人员可同时控制几台不同功能的建筑机器人,就可完成地坪打磨、墙面喷涂、楼层清洁等工作。

  在位于佛山顺德的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内,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凤桐花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

  今年2月初,住建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上海、广东等在内的全国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凤桐花园就是其中之一。截止目前,凤桐花园项目已累计进场各类机器人20多款50余台。

  建筑工人出身的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曾表示,“希望建房过程中繁重、重复、危险的部分工作能够由机器人来完成。”

  如今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科技创新赋能,引领建筑行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房地产和建筑行业迎来发展高峰。但40多年过去,行业传统、粗放的建筑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是建筑大国,建筑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26.39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1/4;同时截至2020年,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366.9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比例超过7%。

  而与巨大的市场容量不相匹配的是,建筑业始终“大而不优”,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偏低,工地环境复杂,施工效率低下,“危、繁、脏、重”的特点也让许多80、90后的年轻人避而远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比上年提高0.6岁;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3%,下降0.4个百分点。建筑工人老龄化引发的用工荒;行业年龄断层严重导致一些传统建筑工艺缺乏传承等现象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话题。

  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就有提到:要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2016年《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要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

  这两年,更是相关政策频出。其中,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同年8月,住建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意见提出,要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作为深耕二十余年的世界500强房地产公司,碧桂园深知行业痛点,率先担负起行业变革的责任。2018年7月,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正式启动了建筑机器人的自主研发。

博智林科创大厦

  为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碧桂园将大胆的想象力与潜心研发、项目实践结合到一起,短短三年时间,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截至2021年7月,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46款,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14个省份近70个项目;累计交付300多台,累计应用施工超百万平米。

  解决行业痛点,让“搬砖”成为高科技

  在建筑作业中,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而建筑机器人的应用与标准化施工,不仅可以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改善传统恶劣的施工环境,同时也可极大地提升管理和生产效率以及施工质量等。

  目前,利用建筑机器人完成危险系数较高、操作繁复的工序,在碧桂园的不少项目中已经施行并具备了成熟的落地经验。

  以外墙底漆喷涂机为例,这款用于高层建筑外墙面的自动喷涂作业机器人,最大喷涂效率可达300m²/h。而在此之前,要完成高层外墙底漆的涂刷作业,需要从高处挂下一个吊篮,建筑工人们就在这个吊篮中工作,这存在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并且遇到大风大雨天只能停止作业。

  有了外墙底漆喷涂机后,高墙喷涂便可交给机器人来完成,工人们再也不用爬到那么高的地方进行是施工,不仅有效保证了建筑安全,也可大大提高喷涂效率。

  除安全问题外,传统的建筑工地往往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的油漆气体、大量烟雾粉尘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人体健康。有了建筑机器人后,这些工序都可交给机器人去做,从根本上避免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建筑高科技的应用,也吸引了大量年轻劳动力参与其中。来自湖北武汉的秦松,今年刚满30岁,是博智林的一名新产业工人。

  秦松高中毕业后南下打工已有十年,做过6-7年汽车美容服务,当过3年的高档小区物业管理员。但他觉得“这些都属于服务业,你是服务别人的,这些过程中我没有学到更多专业知识,觉得自己没有直接创造更大社会效益。”

  因此,当2020年他看到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在招募新产业工人时,毫不犹豫地就投了简历。入职第一天培训,他站起来自我介绍说,“愿意做机器人操作中的螺丝钉,为整个公司和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经过博智林严密完善的培训体系,入职后没多久,秦松就能熟练操作机器人了。有一次,他操纵机器完成了一整面墙体的施工后,将完工效果都拍了视频,发给家中亲友看。做着传统建筑工作的亲友看到后赞不绝口:“这个机器人做出来效果真的不错。”

  如秦松一样的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正在打破人们对传统建筑工地的刻板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建筑工地只会越来越轻松,施工效率也会越来越快。

博智林智能制造工厂

  践行智能建造,机器人建房不再是梦想

  无疑,和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建筑机器人以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新型施工方式,为建筑过程保障安全、改善环境、提效增速……在数字化时代下,智能建造不再是一种概念,它已经实际应用到建筑场景中,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杨国强所说,“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目前,博智林自主研发建筑机器人的同时,还在全面梳理建筑业务架构体系,建立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通过BIM技术,博智林将装配式设计、铝模、爬架工艺设计等内容前置,完成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设计;还能为建筑机器人提供路径导航、仿真模拟等基础条件模型,自动生成工序级工作计划,实现人机协同等。

  当前BIM数字化体系产品正在逐步上市应用,截止2021年7月,已有8个产品在碧桂园的100多个项目落地。

  比如凤桐花园,通过成熟的BIM数字化系统应用,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该项目采用了无人机、BIM集成设计优化、BIM协同平台、成本物料系统、计划排程系统、智慧工地系统、虚拟建造系统等共计7大类产品21项应用,细化研究、科学谋划,探索实现建造方案可视化、项目管理数字化。

智能制造工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认为:“碧桂园集团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的研发,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不得不说,在智能建造上,碧桂园的科技之路显得很扎实。“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相信,机器人建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定会实现的行业变革。”碧桂园管理层在发布2020年业绩时如此表示。

  一场脚踏实地的行业变革,就这么悄然到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