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与雒阳之名
作者:王国伟
洛阳与雒阳
(秦汉史少习山下拾遗节选)
1、洛阳与雒阳之名
(一)图集与志料中的雒阳与洛阳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平王东迁出现了“雒邑”,之后又出现了“洛邑”的两种版本。而“雒阳”的出现仅在史记、汉书中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高帝本纪,以及列传等相关在秦末所发生的事件中。
关于洛阳、雒阳之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根据史记、汉书,及当时尚无“雒”、“雒阳”文物面世的情况下,其《图集》、《史稿图集》(因郭沫若提议简化字,其雒为洛作简繁字处理,仅能体现洛邑变更为洛阳的变化,但洛雒变化已不能在此图中反映。下同。)的春秋图周都成周为洛邑,战国时的成周标注为洛阳;图集认为:雒阳之名始于西汉。
今洛阳市志应是最为清楚雒阳之名的研究,不过,洛阳市的历史沿革,并没有按照《图集》雒阳之名始于西汉的记载,而是始于东汉。洛阳市历史沿革载: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1)“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与项羽本纪不同。
今洛阳历史沿革认为:雒阳之雒仅为东汉,从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至黄初元年(220年)共195年。其“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在《高祖本纪》中九次认为是“雒阳”,一次记载是“洛阳”既此。疑与之反秦之初复楚、复周洛邑之洛相关。但此记载与史记《项羽本记》不同(项羽本纪在高祖本纪之前),项羽本纪原文为:
“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其洛阳为“雒阳”。
(2)三家注在此《项羽本纪》雒阳条下的解注:【正义】:括地志云:“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舆地志云成周之地,秦庄襄王以为洛阳县,三川守理之。後汉都洛阳,改为'雒’。汉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隹’。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
首先,洛阳市历史沿革中的洛阳之名,是采用了唐张守节的解注,而未采纳谭其骧《图集》的定义无误。史记《周本记》、《秦本纪》未出现雒阳或洛阳之名,其名集中在史记《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上、下》,以及在秦末时期跟随刘邦反秦的诸侯列传中出现,说明雒阳的城名是秦灭周室,或始皇统一六国后方出现。与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之“雒”的雒亭陶文、里耶秦简中所出现的“雒阳”一致,不仅张守节引用“魏略”判断有误,而今洛阳市“洛阳”的历史沿革仍为滞后的历史。
《汉书.王莽传.中》(卷九十九)有“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盖亦如之。其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的记载。
其次,张守节解注的“后汉都洛阳”,从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赞美东都朝廷的诗歌中,东都及南雒确为“洛邑”洛阳自居,班固作为东汉人身居朝廷,不可能将雒有意说成洛。说明班固东汉之时称洛阳,班固之后的东汉又有改洛为雒的事件发生。
(二)先有洛阳还是先有雒阳
(1)是先有“洛阳”还是先有“雒阳”,从史记周本记的“营周居于雒邑”、“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平王立,东迁于雒邑”,司马迁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可见西周与东周最早称“洛邑”,但未出现雒阳或洛阳。洛阳或雒阳的名称,应是秦灭周洛邑之后,重新冠名周都城之名才有的新名称。
(2)史记《周本记》有秦灭周的记载: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单心狐。後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即: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韩国的陽城负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陽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气,派将军摎(jiū,纠)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献的人口、土地,让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后,周地的民众就向东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此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周朝的祭祀从此断绝。(解惠全张德萍译)
此秦灭周的过程在《秦本纪》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三)秦灭六国仍留下其都城之名
从谭其骧《图集》和郭沫若《史稿图集》战国的标注中可知,秦灭六国,但均保留了六国原来的都城名称,唯洛邑改为洛阳。如郑国国都“新郑”;魏国之都“大梁”;齐国国都“临淄”;赵国国都“邯郸”等。
燕国被灭未留都城“蓟”名,是因为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差点要了嬴政的命,秦王怒平蓟城未留“蓟”名(原城已毁)。
楚都因迁都较多,《史记·六国年表》载,秦“二十九,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楚“ 二十一,秦拔我郢,烧夷陵,王亡走陈”《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陈显泗主编.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3页)有载:白起在公元前279年,奉命大举攻楚之别都鄢(今宜城东南)。白起引水灌鄢,使楚损兵数10万。接着连克楚之邓(今襄樊北)及西陵(今宜昌),次年白起又下安陆,攻占楚都郢(今江陵西北),楚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今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郢城遗址考古载,此遗址为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时用大火焚烧,秦南郡郡治所在地在此遗址的东南三公里处,即今日荆州城所在地。
火烧的夷陵,秦统一后置巫县,楚都所迁(郢)陈、寿春,秦灭楚后也置有陈县、寿春县,保留了原相同的治邑名。【9】
但代表共主的周都洛邑更名,应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留其名就如同给六国留下复辟的希望。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称帝就是最好的见证。而更洛水为雒水名应在更城名之后。
至于洛改雒的时间,除过建郡时城邑变更名称直接用“雒阳”,还有一个时间点就是《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秦始皇称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至《秦本纪》所记载的李斯焚书令数年期间,秦对所留史书的誊抄与更改,直到不留史书焚烧事件的结束,是一项巩固帝业的工程。但无论是洛邑之后先名洛阳或雒阳,作为《秦记》、《秦本纪》正史的记载,秦变南洛为雒的时间与今出土秦文物相同,其起因,是秦为统一新设郡县,且大秦不可能容忍再有周都之名,出现一朝两中心,而变更周都洛邑名而引起。所以,秦正史最早所载录的洛邑更改名称是雒阳,而不是洛阳。附图1:(《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图;略。《中国史稿地图集》春秋至汉图,略)附图2:洛阳市志历史沿革图。附图3:“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完)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编辑:校队:王 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