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完整地说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立冬的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地始冻:立冬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贺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立冬之日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补冬
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闽中称立冬为“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立冬》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
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日作》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
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调摄情志,合理起居
入冬以后起居调养都应以“养藏”为主。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下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消除冬季低落的情绪。
中医认为,人的养生应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季要养精蓄锐藏阳气。在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可避免寒气侵袭,预防感冒;另外还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要注意头、颈、腰、膝、足等部位保暖。戴帽子围巾保护头颈部,以防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
腰为肾之府,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部有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膝关节易受寒导致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足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也是血及阳气最不易到达的部位。可以足浴、按摩足底及下肢的经络穴位起到保暖保健的作用。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斥音,裂开】,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译文:冬天的三个月(立冬到大寒),称为闭藏,植物种子收藏,有的动物冬眠,是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寒冷冻裂地面。冬季,人应该早睡晚起,太阳升起,天气阳生,必须太阳照射起床为好。要使神志、肾气潜伏于内,好比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要储藏起来一样;避免寒冷,保持温暖。大忌劳作流汗,大忌汗毛孔大开。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养藏之道。如果违逆了冬令的闭藏道理,就要损伤肾脏,肾水不足,肝木儿缺少奶水,肝主筋,春天就会发生大筋缩短小筋松弛的,筋骨无力的痿厥之疾。这是提供给生发春木肝胆之气太少,肝胆主筋弱的原因。肝气不足之类疾病有会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