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三发射在即, 猜猜这次要出差太空6个月的会是哪3位航天员?

文章转载自 航空知识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7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摄影师: 简彬

摄影师: 简彬

摄影师:杨卓

摄影师:杨卓

摄影师:杨卓

摄影师: 简彬

摄影师: 简彬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晓丹: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在我身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船箭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托举下,驶出了总装测试厂房,向着发射塔架的方向前进。垂直转运标志着前期在技术区的总装和测试工作已经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到发射准备阶段,这次任务将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将有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展开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0号指挥 吴华:在此之前,我们在技术区已经完成了火箭分系统功能检查、匹配测试、飞船综合电测、加注扣罩等工作,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后还将完成飞船、火箭功能测试、联调联试、航天员现场确认以及全系统发射演练等主要工作,为发射任务做好万全的准备。

经过1.5公里的平稳行驶,神舟十三号船箭组合体安全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明年,中国空间站将建造完成

9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同一天,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在“太空快递”到达后不久,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也将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站要在天上飞10年~15年,甚至寿命更长。它将成为国家级的、太空的实验室。”在9月6日举行的“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首场活动”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说,近期,我国将分别实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其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将有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将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今后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时间的常态。

到明年,我国还要发射“问天”“梦天”两个空间站的舱段,另外,还要发射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明年,我们就能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郝淳介绍。

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将出差183天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我国11名航天员已经完成了14次太空之旅。

如今,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太空出差三人组”结束了第15次太空之旅。他们完成了在轨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启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将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开始为期183天的太空之旅。

新“太空出差三人组”会是哪三位航天员,会有女航天员吗?网友们纷纷进行大猜测。毕竟,在探索宇宙的队伍当中,缺失了女性不完美;而且,在长达6个多月的飞行时间里,有一个女航天员,对整个乘组的相容性、生活照料及相关的计划管理等方面都有益处。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曾经有两位女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们分别是:刘洋和王亚平。当年,34岁的刘洋是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她和景海鹏、刘旺组成“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神舟九号,成为了当时“中国飞得最远的人”之一。而王亚平曾是神舟十号航天员,在神十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出色完成了包括“太空授课”在内的各项飞行任务,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她也被网友亲切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铿锵玫瑰”“最美宇航员”。

刘洋

王亚平

记者了解到,神舟十二号飞船的备份航天员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新“太空出差三人组”会是他们仨吗?网友们认为,可信度很高。理由是:翟志刚、王亚平均执行过飞行任务,叶光富属于新手,满足老带新;更重要的是,王亚平是女航天员。

2022年我国空间站将初步建成,而后会迎来第一批外国航天员,现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三位航天员正紧锣密鼓地学习中文,而其中一位就是女性。建成后的空间站最多可容纳6人,所以我国3名航天员中有一位女性宇航员,这和国际上的分组接轨,有利于在漫长的太空任务中,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

太空之旅,为何一定要三人行?

太空之旅,为何一定要三人行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曾介绍说,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必须时时刻刻是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3位航天员分工不同,而且要进行不同的任务和科学实验。

王翔介绍说,航天员在空间站会开展空间技术实验、航天技术实验、生物医学实验三大类空间科学实验。

空间技术实验可以观测宇宙射线和失重环境下物质的各种特性。

航天技术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如何构建更先进的飞船,“在空间站,可以造卫星,放卫星。”

第三类就是生物和医学类实验,尤其是人本身的医学。”王翔说,人本身作为探索者探索太空,就要研究人类自己在太空中的各种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保障,才能在太空上适应得更好。”

延伸阅读:

神舟十三将发射 航天员衣柜上新:看似平常却有'内涵'

刚刚过去的这个长假,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没有休息过一天:为航天员的“衣柜”上新,是他们忙碌的原因之一。

航天服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每一次升级都蕴含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从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到即将发射的“神舟十三号”,从解决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问题,到研发设计航天员系列专用服装,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参与了每一代航天服的设计。

“中国航天服不仅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以饱含中国元素的设计代表国家形象,彰显新一代'飞天’的风采。”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透露,航天服在研发过程中使用到的新技术,也同样推动着更多特殊行业的服装,乃至普通人日常服装材料和裁剪技术的进展。

从满足功能到兼顾美观时尚,航天服设计越来越考究

航天员穿的宇航服,哪怕是看似平常的舱内工作服和地面训练服,其实都很有“内涵”。

“最初我们参与宇航服设计时,一般首先考虑满足和保障功能需求,顾不上美观。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让这些特种工作服看上去既日常又时尚了。”李俊告诉记者,此次“神十二”航天员的专用服装就融入了丰富的中国特色设计元素,向全世界乃至全宇宙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20年前,由东华大学九个学科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就解决了舱外航天服制造技术的瓶颈问题——舱外航天服涂层。这是舱外航天服的“盔甲”,比皮革软,比镜片薄,比手机轻,却能像“盔甲”一样保护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安全。

但当时,这一核心技术却没有任何资料和实物可参考。东华大学团队联手攻关,最终完成了这一具备防撕裂、耐磨损、防热辐射、防微流星、耐化学腐蚀、防离子辐射等性能的高科技材料,并且在抗高温和抗辐射等指标上实现了突破。

随着技术的发展,航天服在设计上也更加考究。李俊以这次“太空出差三人组”的直播视频举例。很多人还记得这些画面: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通常穿工作服,在蹬单车时换上运动服,此外还会用到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

由东华大学团队参与研发和设计的30多个种类航天员专用服装,它们有的可以帮助航天员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对抗失重对人体肌肉的不利影响,有的则能呵护航天员的情绪和心情。同时,在设计时还考虑到在舱内光线环境下进行摄影、摄像和图像传输后的显示效果等细节。

除了服装,航天员的“太空居家鞋”,也同样由东华大学参与研制,全新的材料确保了航天员在飞船舱内及空间站失重环境下进行活动时脚部的舒适和安全。

几十年如一日持续攻关,全方位助力航天事业发展

走进东华大学,和这里的师生们闲聊,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眼神里、言语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的自豪感。撑起一把“太空伞”、织出一对飞船的“玻璃翅膀”、乃至制作贴心的“太空马桶”……事实上,从我国航天事业启航至今,东华的不同学科团队就习惯了“组队”,打破学科壁垒携手合作,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航天事业的全方位科技攻关。

20世纪80年代,由材料学院潘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就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击,于1994年成功研制出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在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开发“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网格关键材料”,并把玻璃纤维织成线、做成织物,为“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货运飞船插上了“玻璃翅膀”,让飞船更轻,却强度更高,寿命更长。团队创新设计制造的“星载天线金属网”,则为航天器撑起的一把太空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性能卫星的通讯能力。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用的航天飞行器高可靠钝化玻璃,则来自材料学院韩文爵高级工程师团队。这让控制系统的大功率整流器件能够抵抗太空中超高温或超低温,还能防止太空光子、中子、质子等粒子的强辐射,陪同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首次飞入太空。

化工生物学院袁琴华教授团队,则瞄准了日常小事中的大课题,开展多学科攻关,最终研制出“太空马桶”——“HYF”尿收集与应急大便收集装置,将研发的航天卫生材料成功应用到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中。

更多高科技服装将“下凡”,让普通人穿得更健康更智能

一代代东华大学的科研人员不仅凭借着一系列“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主动承担“神舟”“天宫”“北斗”“嫦娥”等国家重大航空航天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更多经由航空服研发而解锁的高科技,也开始“下凡”。用一位青年科研人员的话说,在不久的未来,更多普通人也可以像航天员一样,穿得更健康、更智能。

在太空中,舱外航天服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要经历从一百摄氏度到摄氏零下几十度的考验。因此,舱外航天服的重要部分是贴身穿着的液冷服,它可以使人体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正常状态。不过,最先试穿这种高科技服装的不是航天员,而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张渭源教授团队研制开发的暖体假人。

“航天服是否合格,由这些假人说了算。”李俊告诉记者,这类为航天服制造研发的高精尖技术,也会慢慢在商用、民用化的过程中惠及更多普通人,比如小婴儿的新型面料和服装的开发与测试。

“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很难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穿着是否柔软、吸汗、冷热等,这就需要开发更先进的面料和设计,来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李俊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