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钢:《红岩》故事 | 纪念《红岩》创刊七十周年
《红岩》故事
1975年某天,在一家工厂做工的我收到一封署名“杨大矛”的信,信中说偶然读到了我的一些诗,感觉很好,想约我一见。我不认识杨大矛。有人告诉我说杨大矛是一位诗人,在重庆市文联工作。
我想了想,杨信中所提到的诗,肯定是指我的一本诗集。1968年我到海军当兵后,曾凭一时心血来潮写了几首诗,不料却被南海舰队的女兵们传抄,甚至传抄到广州军区的女兵那里去了(多年之后我发现,就连武汉军区女兵的笔记本上,竟也有抄着我的诗的)。我很兴奋。这事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促使我接二连三地又写了一堆。现在回看这些诗,既有单纯幼稚的红色热情,又有小资产阶级的浪漫情调,总的来说很可笑,但才华也还是有一点儿的,很迎合女兵们的趣味。当时的女兵多出身于军人干部家庭,她们一般都有拿着个小本子乱抄乱传的优点。
诗人李钢为读者签名
1973年我退伍后,为了保存这份虚荣心,也为了纪念自己为女兵们写诗的光荣岁月,我把这些诗十分工整地誊到本子上。又有旧日的同学来为它作序,画插图,手绘了很漂亮的封面。于是,一本像模像样仅有一册的诗集就被我自己出版发行了。我还为它成功地举行过几场小规模朗诵会,由我本人一诵到底,我善于用许多“啊”把大家弄出浑身的鸡皮疙瘩。这本诗集平时在朋友间传阅。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由青年诗人兼好事者王长富传给杨大矛先生的。
不过就在杨大矛先生读到这些诗的时候,我的爱好也正发生着多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我密切关注时局,热衷于骑着个凤凰18型自行车去参加飞行集会,在一些小场合发表言论。另一方面由于当工人的缘故,我对工业生产也十分关注,我的案头堆满《钳工手册》《钣金工》《机械制图》之类的书,我有空就钻研,企图弄懂。并且在我的桌上还放着几个装有米吐尔几奴尼的化学小瓶子,我正忙着建暗房、配显影药、自制放大机,因为我对摄影的兴趣也同样浓厚……其实当时我正徘徊在人生的多岔路口:抬脚朝工业的路上走,兴许将来能成为一个八级钳工师傅;朝着照相那边多靠靠,可能日后会变成一名优秀的摄影工作者。接到杨大矛先生的那封信,我根本就没有文学心情。我觉得那是一个没有文学的时代,整个世界乱哄哄的,谈诗又有何用呢?那一次,我没有与杨大矛先生见面,甚至连信也没有回复。
转眼到了1978年,我又收到了杨大矛先生的来信,仍然是约我见面。时间过去这么久,他对此事却念念不忘,这使我感觉到他的执着,也为自己前次的爽约而惭愧。那时国家已发生了巨变,该粉碎的都粉碎了,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经历了动乱年代的洗礼,面对眼前一派大好形势,心情豁然开朗,我身上的文学生机跟全国的文学生机一样,激扬勃发。我赶紧拿着信去了重庆村三十号,见到了杨大矛先生。
《红岩》编辑张继楼、杨大矛和诗人李钢、傅天琳、华万里
当时的重庆市文联正在筹备《红岩》杂志的复刊工作,杨大矛先生的身份是《红岩》杂志诗歌组的编辑。他对我的诗印象很深,评价也挺高,他希望我能把写诗当成正事,写出真正有分量的东西来。时隔多年想起那次见面,我觉得杨大矛先生最具魅力的是他的宽厚、诚恳与谦和,这是那个时代的好编辑特有的品质。如果说从前的女兵们激发出了我写诗的才能,那么杨大矛先生则帮我树立起了坚定的文学信心,也使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事实上,杨大矛先生是我走上诗人之路的一位引路人。
此后不久,杨大矛先生代表《红岩》杂志正式向我约稿。我即提出我有写一首长诗的想法,内容是从周总理去世到“四五”运动爆发,我的感受和思考。因为1976年周总理追悼会那天,我就在天安门广场悼念的人群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四五”运动爆发的前夜那凝重的气氛。这首诗我已酝酿很久了。杨大矛先生的态度是肯定和赞成的,他把我的想法带回《红岩》诗歌组讨论,诗歌组的答复是要求我尽快动笔。
这首定名为《白玫瑰》的长诗一稿而成,发表在《红岩》的复刊号上,一字未改,一行未删,占了很大的篇幅。这是我今生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我说起这些,是想说《红岩》有一种罕见的风度,对待几十年前的一个文学新人,《红岩》是宽容的,在全力扶持他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充分的尊重。当年诗歌组的组长是张继楼,编辑除杨大矛之外,还有余薇野和杨山。兼任《红岩》主编的重庆市文联领导是王觉。
我们习惯上称那个时期叫“王觉时代”。那真是一个才人辈出、重庆文学全面繁荣的时代。我们纪念、但并不想回到王觉时代,因为王觉先生已辞世多年,我们根本无法回去。我们只是不能忘怀。
更多内容
·红岩文学·
纪念《红岩》创刊七十周年专辑
详见《红岩》2021年第5期
2021年9月出版
Hongyan Literature
《红岩》2021年第5期
目录
新锐
抵达(短篇小说)/ 吴苹
斑头雁的规则(短篇小说)/ 吴苹
现场是最慷慨的上帝(创作谈)/ 吴苹
隐喻的世界:丢失、寻找与抵达(评论)/ 段玉芝
中国叙事
都一样(短篇小说)/ 庞羽
明月的老虎(短篇小说)/ 西佗
恋(短篇小说)/ 蔡文华
《红岩》创刊七十周年专辑
《红岩》杂志在喜马拉雅书店 / 刘景活
从“翻译文本”到“国际诗集”
——《红岩》杂志的国际视野 / 董继平
纪念《红岩》杂志创刊七十周年 / 残雪
“红岩”与少年 / 朱日亮
我尊敬并爱的觉伯
—— 怀念《红岩》老主编王觉 / 刘阳
名篇名编养成记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作品问世始末 / 山月
“渝电之光”全国电力文学征文
石头开花(短篇小说)/ 龚静染
中国纪实
大山的儿子
—— 写给罗中立和他的艺术 / 凌承纬
中国文存
三个90后和三篇散文(编前语)/ 吴佳骏
刀笔 / 葛小明
从这种火焰,到那种火焰 / 玉珍
咔嗒 / 李琬
国际诗集·2021
中原中也诗集 / [日本]中原中也 武继平 译
四季、庭院、风花雪月中的小宇宙
—— 中原中也诗歌“物哀”的格局 / 武继平
声音
“李泽厚预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命运(主持人语)/ 刘鲁嘉
怎样期待“世界性的文学巨人”出现?/ 陈国恩
经典的尺度与距离
—— 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经典化问题的反思 / 熊修雨 文学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建构 / 颜同林 王棋君 论文学经典的建构
—— 以沈从文为例 / 刘海军 罗雨凡
二十世纪散文史脉络中的“朱自清问题”/ 何亦聪
封面摄影:王林
人物画像: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