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对不起——冲突的终结
儿子在学校惹事了。班主任老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让我在家注意说服教育,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他用铅笔划伤了同学的脸。真的是“生活总是麻烦不断”,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换个角度看,这都是生活提供的素材。没有故事,哪来回忆?
面对问题不逃避,解决问题不含糊。先问儿子对方小朋友是谁,具体什么原因发生的冲突,在微信群里添加好友,跟人家解释说明情况。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放低姿态,以道歉为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满情绪,不要正面对抗回应,只管道歉。
试图添加好友未果,在大群圈他,请他加我。发起语音通话,对方未接听。很快收到回复,他陈述了事实“小孩子闹着玩没事,别往脸上划,中午一道口子,下午一道口子,再有这样的事,我就不好意思了”,我说“真对不起,保证以后不会了”,“没事,孩子们闹着玩,没有分寸可以理解,再一再二了,别有下次就行”,我继续“非常抱歉,对不起”,“没事没事,遇到你这样脾气的家长,咱这脾气也没脾气了,客气了”。
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可轻慢不得,换位思考,假如儿子在学校被人划伤了,我肯定也不高兴,所以非常理解对方的心情。如果我非要说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谁都有责任”之类的话,这事儿估计有点麻烦,三言两语解释不清。如果不了解具体情况,明智之举是先解决情绪,因为人人需要被尊重的感觉。
就像接待客户投诉,假如有客户抱怨你的产品功能或服务品质,让他把话说完,主要是倾听和共情。如果你非要证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没问题,而是客户的打开方式不对,这样的思路就出现了问题,一定会吵架的。其实他只是想吐槽而已,是感性的层面,不想听你的道理。你的解释反而会让客户更加反感,他认为你在找借口。
不由得想起前几年的一件糗事。想想应该是五六年前,当时因为一点小事跟楼下的住户闹得不可开交,还打了一架。假如当时我有现在的认知能力,也不至于搞成那个样子。以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自己,不折不扣的傻叉。
那会我儿子还小,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经常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大人怕他摔倒,也会跟着快走几步。楼下嫌动静太大,影响他家孩子看书,数次怒气冲冲的上来指责我们,我就解释一下。但是,隔三差五的因为这事儿跟我闹情绪,我也烦了。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故意在客厅剁饺子馅,你不是嫌烦吗,烦死你个王八蛋!
很快楼下的男人冲上来,咣咣砸门,我俩隔着门对骂了一通,一人拎着一个菜刀,想想多搞笑。问题就这样摆在那里,一直没寻求解决办法。
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当时我在家陪孩子玩,屋子里很安静。突然楼下不知用什么东西,撞击楼板,低沉的咚~咚~,让人感觉很烦躁。我下楼敲门想问一下,女主人开门,情绪非常糟糕的说,你们天天干什么呢,怎么这么吵啊,她家女儿也在那里大喊大叫。然后我的嗓门也大了,我说刚才到底怎么回事儿,到底谁吵了?
正在吵架的时候,她老公从楼下上来了,一个箭步窜上来,抱住我扭打在一起。那哥们儿也是个瘦小身材,我俩以搞笑的状态缠斗,然后女人孩子也加进来。我老婆听到喊叫,也从楼上下来,混乱中我的眼镜掉在地上,我掐住他女儿的脖子,狠狠的甩在地上。从头到尾,我俩扭打在一起,以一种类似表演的姿态,也就是说,我们都没打过架。
邻居们躲在家里,谁也没有出来。混战结束,各自回家。然后很快有人敲门,楼下的哥们招呼了一帮人,请我下去,当然不可能再动手打我。对方一个上年纪的家伙,放了几句狠话。让我表个态服个软,这事儿算过去了。临出门他还出来跟我解释,都是面子上的事儿,请我多理解。这个老狐狸精,知道给自己留余地。
我家里也是不得安宁。母亲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儿子忽闪着大眼睛,也很好奇,老婆有点担心事情怎么解决。后来还想过是不是带点东西去沟通一下,后来从邻居口中得知,这家人水平比较中二,一般人理解不了,这么一闹估计能消停一阵子。再后来没多久,我们就搬家了。
当时估计我是30岁刚出头,脾气还很暴躁,做事不考虑后果,现在真没那棱角了。不愿再起冲突,有事儿也愿意自己吃点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生活中难免出现冲突,原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别为了面子丢了里子,想想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