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故事 | 张载:幸遇范仲淹

​因早年丧父、环境的锻炼,使得张载养成了一种自立精神。同时,对于各种各样的知识,他都加以广采博收。张载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焦寅,是陕西彬县人,精通兵术,所以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兵法和战术。看到宋军接连溃败,张载与焦寅义愤填膺,共同组织起民间武装操练兵法,立志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报效国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载感到虽然想法很多但总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决定投笔从戎,立功边陲。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夏天,当时正值范仲淹在陕西延州(今延安)主持西北防务,恰好要招讨副使。张载不顾天气炎热,匆匆赶至延州,向范仲淹上书自己的军事主张《边议九条》,即清野,回守,省戌,因民,讲实,择帅,择守,足用,警败。范仲淹不同于其他朝廷官员,不仅学识渊博,对守卫国家也抱有一腔热忱,更是一个惜才之人。他看后很赏识张载的才能,便在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年轻人。经过了一番谈话,范仲淹更是认定张载器宇不凡,日后会有一番作为。为了成就这个年轻人,范仲淹就引导他说:“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勉励他不必将精力用在研究军事上,而是要在儒学上下功夫,多加研读儒家经典,考取功名,辅佐朝廷。

从这年起直到三十八岁,张载按范仲淹的指引,一直埋头治学读书,并撰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悬挂于书房两侧。两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地位有所降低,佛教、道教盛行,到隋唐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年轻的张载一口气读完了《中庸》,但并不感到满足。他并不愿意把自己的学术局限在儒学一家之内,他要探索,要比较,因而广采百家之学,尤其是佛教和老庄。于是他研究《老子》《庄子》和道教的书籍,也阅读佛教的著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比较,认为佛、道二教崇尚虚无、不涉实际事务,更不适合社会政治的需要,最后他又回归到儒家文化上。他把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到儒家的哲学中,从儒家六经中讲宇宙论哲学最多的《周易》入手,撰写了《横渠易说》,成为创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开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