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世界的缅甸若开邦冲突惨案,幕后推手你绝对想不到!

若开邦问题让缅甸政府成了众矢之的

2017年8月以来,截至到九月底,随着恐袭发生地遇难者遗体不断被发现,安保人员、平民遇难人数已上升至163人。总计超过12万罗兴亚民众流亡到邻近的孟加拉国,再次将缅甸若开邦罗兴亚问题推上了世界舆论的风暴口。

一时间,国际社会上人权正义、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族裔权利等问题都在罗兴亚事件上找到了各自合理的表述空间。种族清洗、宗教迫害(佛教对伊斯兰)、缅甸残存的军事独裁——对这次危机的各种定性接踵而至。

当罗兴亚问题被国际化之时,我们或许忽视了这一问题的历史由来。下面小编就带大家看看罗兴亚问题是如何发展至今的。

不同信仰的两国反复争夺带来宗教力量拉锯

1430年,信伊斯兰的孟加拉国征服了今日缅甸若开邦的大部分地区(之前民众基本信仰佛教),并带入大量伊斯兰教徒家庭,建立阿拉干王国。在阿拉干王朝统治的三百年间,信奉伊斯兰教的孟加拉和印度人口比例逐渐提高。

▲若开邦(此前的阿拉干地区)处于缅甸和孟加拉国的交界处。

1785年,信仰佛教的缅甸王朝征服了若开地区,将其纳入缅甸版图成为缅甸西部的门户,故而两种宗教力量开始长期拉锯。可以说,罗兴亚作为一个历史问题的形成,实则源自于宗教间的冲突。

英国殖民时期政策为当今的悲剧埋下伏笔

伴随英国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扩张,若开邦的宗教冲突问题,进一步演变为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复合体。1824年至1885年间的三次英缅战争,英国逐步实现了对缅甸的完全占领,将其纳入英属印度之一省,并有意鼓励印度穆斯林劳动力迁徙到若开地区。缅甸人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穆斯林统称为Kala,意为外来者,而后来Kala在缅甸成为专指穆斯林的贬义词。根据缅甸2007年官方人口统计,若开地区总人口为383万,罗兴亚人已达到103万之多。

▲1885年11月28日,第三次英缅战争结束时,英国军队抵达曼德勒(缅甸王国曾经的首都)。

在英国殖民缅甸之后,英国殖民者借助宗教信仰冲突,在若开地区扶持实力相对较弱的罗兴亚人,在政治上制衡佛教徒;同时还鼓励孟加拉和印度地区的穆斯林向若开地区移民。

▲英国占领缅甸后,将其纳入英属印度之一省,并有意鼓励印度穆斯林劳动力迁徙到若开地区。这是1893年的英属印度帝国的政治版图。

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殖民地开始推行民族识别,1933年缅甸民族识别的结果公布,135个民族被官方认可,其中无罗兴亚人。

在英国殖民时期采取的各种措施,导致若开地区的佛教徒和罗兴亚穆斯林之间围绕生存资源的争夺、信仰的冲突、殖民者的鼓噪和“民族识别”的冲突持续升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若开邦是东南亚与南亚交汇的军事重镇,为了抵抗来自南亚英国的军事压力,日本在军事上援助了若开地区的佛教徒,后者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若开爱国武装”组织;英国为此于1942年武装了孟加拉吉大港的穆斯林,成立“第五纵队”;因前期的历史积怨,日本支持的佛教武装和英国支持的穆斯林武装相互攻杀,反而导致若开境内佛教徒遭到穆斯林残酷屠杀,前后约10万佛教徒平民被杀害,这一历史阴影一直笼罩在缅甸佛教徒的头上。

若开邦冲突,英国殖民者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如今,西方世界纷纷责问缅甸政府处置若开邦问题时,我们不能不先明了这一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在当下其所处的位置,它很难为今日的普世主义话语所概括。

罗兴亚在缅甸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首先起因于英国殖民时代的民族识别方法,而并非缅甸政府。罗兴亚人的历次难民危机,是军事控制、宗教冲突等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而在此背后,则是缅甸近代以来,在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主转型的浪潮之下,国家无力实现自身革新,统合各方社会力量。所以,现在若开邦罗兴亚人问题再次成为世界焦点时,我们不能忘记英国殖民者才是问题的幕后推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