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老实,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知道什么是归因教育吗?相信很多家长会茫然的摇摇头。但是只要Professor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肯定会恍然大悟——

“你再不老实,某某就发怒了,某某就不喜欢你了!”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教训孩子,但这就是一种最普遍的归因教育,也是最错误的归因教育。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把事情的结果归于什么原因。因此,当父母说出“你再不……某某就不喜欢你了”时,就是把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与‘某某不喜欢’这种情绪结果相关联,这是一种错误的是非观,也是对孩子性格养成的不负责。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Professor发现:长期的错误归因教育,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致使其行为愈加偏离。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长期处于‘错误的归因教育’之下的孩子们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错误的归因教育,孩子会不断挑战他人的底线

Jack与Jason两家是邻居,两个孩子平时老在一起玩耍,偶尔免不了会争抢玩具,Jack每次争玩具都会输,然后哇哇大哭,Jason妈妈看到后就让Jason把玩具还给Jack,并告诉Jason说:“你看Jack都哭了,快把玩具给他”。但是Jason依然会抢夺Jack的玩具,甚至愈演愈烈,故意把Jack弄哭,而Jason妈妈则是一如既往的用“Jack都哭了”来教育他……

其实聪明的家长都看的出来,Jason是在试探Jack和妈妈,看看自己做到什么程度会让Jack哭出来,而Jack哭到什么程度妈妈会来批评自己,自己的行为到哪一步会让大家都不高兴。试探结束后,Jason会清楚的知道,只要我在某一范围内做这件事,大家都会相安无事。

孩子永远比你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但Professor要提醒家长们,这种不断试探他人底线的行为非常危险——小时候孩子可以试探成年人的忍耐限度,把自己的错误行为控制在‘安全区’内;长大后就有可能去挑战社会底线,甚至法律,而这一切的源头,可能都来自于父母错误的归因教育,千里长堤,往往溃于蚁穴。

错误的归因教育,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

Mark长了蛀牙,妈妈不允许他吃糖,而爸爸觉得孩子喜欢吃就吃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妈妈不在家时,Mark就找爸爸买糖吃。

最后,Mark的牙还是被拔掉了,可是Mark却把这一切都怪到了爸爸头上。他认为,要是爸爸也不允许他吃糖,牙就不会被拔。Mark没有认识到,是因为他自己吃糖的行为而导致了拔牙的结果,而是本能的选择利己行为,并沿袭了父母错误的归因方法,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爸爸。

忽略自身原因,推卸责任,如果任由这种思维持续下去,孩子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一定是问题重重,后患无穷。

错误的归因教育,孩子会养成模糊的是非观

有些父母会这样教孩子:一切以别人眼光为是非标准,别人生气就是错的,别人不生气就是对的。这种把对与错的界限归结到别人身上的行为本身就是荒谬的。

这种错误的归因教育,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是非观,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孩子遇到冲突后,会不假思索的把原因推给对方,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父母根本没有教给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对,什么是真正的错。

Professor点评: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教授的理论研究指出:人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归因会对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父母必须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将所有成绩归于努力,让孩子学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将错误原因清晰表述,让孩子更有目标的改正错误。孩子的问题往往会体现父母教育问题的所在,因此父母要用正确的归因教育,耐心的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旦孩子犯错,家长要立刻加以矫正,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对孩子的未来负责,这才是正确的归因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