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支归侨组成的羽毛球队
梧州地处西江流域、“两广”交界,有“小香港”之称。1956年9月初,梧州市因一支球队的到来引起不少轰动。当时的梧州市羽毛球代表队被有“两广门户”之称的广东封川县“封青队”撗扫,四场单打全输,八场双打仅胜四场。而“封青队”的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出的精彩球技,不断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声。他们的神奇表现令梧州球迷看得过瘾之外,也暗吃一惊:一个小县城竟然有如此犀利的球队?不可思议!
比赛后,当地记者安珍通过采访,在《梧州日报》上报道了这场比赛。她这样评论:“‘封青队’有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和很高的技术,在比赛中给我们表演了许多生动美妙的镜头…值得梧州队学习。”报道中还披露,“封青队”的队员多是由马来西亚回来的华侨。这时,人们才明白这支球队技术高超的原因。
说起这支球队,还真有一段故事。解放初期,大批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世纪50年代,地处广东、广西交界的西江边的封川县(封开县前称)土改运动结束后,有一班参加土改的“南方大学”学生校友,一部分留在农村基层单位,从事农业合作化和生产工作,一部分则留在县城各部门任职。当时,县城的文娱体育活动甚少。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开展羽毛球运动较早又普及的国家回国的华侨学生,他们对羽毛球运动情有独钟,以潘来胜和黄海浪为首的一支不正规羽毛球队很快就组织起来。他们在县府办公室门前一块不太平整的空地上划了一个羽毛球场,将回国时带回的羽毛球网挂起来。只要天晴,上、下班前后和节假日,他们都打羽毛球,还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经过一段时间传帮带式的训练,队员们的球技普遍提高。于是,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封川县青年羽毛球队”,简称“封青队”。在积极工作之余,“封青队”还带动当地学生和青年参加羽毛球运动,业余时间刻苦训练。这次在梧州的比赛,他们初出茅庐、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在县城引起了轰动。
1956年9月8日至9日,“封青队”首次访问梧州市,在北山公园篮球场与梧州市羽毛球代表队进行友谊赛。这支初次出访的球队,在第一晚的比赛中犹如初生牛犊,两场单打、三场双打不留情面地撗扫对方。其中,“封青队”头号主为潘来胜身高臂长,打出的四方球落点极佳,令梧州市队的徐某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两局仅得3分。黄海、黄健浪和李芳则以体力充沛、防守严密、扣杀凌厉和配合默契著称,他们亦先后战胜各自对手。第二天进行了两单、五双的比赛,“封青队”似乎手下留情,以略有表演性质的打法去完成比赛,取得两场单打和一场双打的胜利。两天比赛总比分为八胜四负,引起梧州市民的热议。
当年的中秋节,“封青队”在县城机关又组织了一次“庆祝中秋”的比赛,丰富了青年人的业余生活,增加了县城的节日气氛。1957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县体育代表团到毗邻的郁南县访问比赛,篮球、乒乓球两队摸了门“钉”,铩翼而归,篮球队更是得分只有郁南队的一半,令到代表团领队面色难堪。好在随后的羽毛球比赛,“封青队”五战全胜,大败郁南队,避免了“三军”皆默现象的发生,也令封川县代表团挽回了一点面子。
同年11月10日,应梧州市体委邀请,“封青队”的黄健浪、钟加昌、李芳等归侨青年再次来到梧州,与梧州市代表队进行了三场单打比赛。梧州市的队员吸取上次比赛教训,加强了针对性训练,收到一定成效。这次比赛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比分交替上升,你争我夺,十分艰苦。最终,还是“封青队”三战全胜,令梧州球友无话可说。
1959年,肇庆地区为了参加第一届广东省运会,举行了全地区羽毛球选拔赛,“封青队”的黄海(泰国归侨)获得第三名,进入集训队并参加了省运会。几个月后,因为一些工作和个人原因,加上所处的特殊年代,这支曾经辉煌一时、以归侨为主组成的“封青队”终于“溃不成军”,不解而散。上世纪60年代,封川县的羽毛球活动基本销声匿迹,“封青队”的历史只能从这几张照片中找到回忆。
1970年,学校开展“德、智、体”全面教育,这几个“封青队”队员又重新活跃在校园的羽毛球场上,推动了封川县青少年和群众性羽毛球活动的开展。
时至今日,他们所作的贡献仍然值得大家传颂。
(本文资料和照片由我县羽毛球前辈、印尼归侨李芳先生于2008年提供,特此致谢!)
订阅热线:010-67194398、67118657
1、 电子刊手机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