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是真有其事,还是赵普与赵光义合谋虚构出来的骗局? 2024-06-15 09:00:17 公元976年11月14日,大宋开宝九年十月月二十日,大宋朝开国皇帝,一条铁棒打下四百八十城,香孩儿赵匡胤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死,让大宋已经发送的北伐太原的战争不得不停止,像被突然勒住缰绳的战马,一声长嘶一切都太突然了。本该做一下小小的总结,但时间实在太紧迫,赵匡胤死了,但时间并没有停止,大宋朝最高级别的争斗才刚刚开始。谁来当皇帝,成了那一晚最惊心动魄,却又悄然无声的一次巅峰对决,而对决的双方都是太祖皇帝的至亲,一个是兄弟,一个是儿子。 (01)灵前继位 上篇文章分析过,赵光义是不可能通过暴力手段杀死赵匡胤的,古代皇帝制度,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只要皇帝还活着,哪怕是只剩下一口气,下面的人都不敢造次。整个帝国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在确保只听皇帝一个人的命令,但这句话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只要皇帝一咽气, 那一切他可就完全无法掌控了。整个斧声烛影的下半部来了,既然没了皇帝,那么赵光义是如何当上皇帝的,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说法,我选择了司马《涑水记闻》的说法。很多人都误以为司马光是个很会趋利避害的人,对于当代史完全不敢涉足,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也只是写到了后周。这可有点冤枉这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了,他原本是有编写当代史极坏的,无奈神宗皇帝的去世,把他从全心治史的书斋世界,拉回到了斗争残酷的现实世界。因为被朝廷重新启用,做了丞相的司马光,用几乎燃烧生命的方式,做着反对新法的工作,用几乎疯狂完全丧失理智的方式,新法完全彻底的被否定了。而这个时间也只持续了一年,司马光大概也没想到,最高级别的朝廷争斗会如此消耗人的精气神,很快司马光撒手人寰,只留下准备写当代史的《涑水记闻》,成了研究宋史的比如资料,比元朝时期编撰的《宋史》和南宋人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更有时间上的优势。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砸过缸的司马光先生是如何记录这场继位的,用一句话说就是,皇位这种东西,先到先得。赵匡胤是闭眼了,但国不可一日无主,更具体说就是,权力不能忍受真空状态,一分钟都不想,所以当天晚上就必须出现一个新的皇帝。当天晚上四更天,赵匡胤死后,他的皇后宋氏,命宫中的太监王继恩出宫,召贵州防御使赵德当进宫,赵德芳是赵匡胤的儿子,很显然皇后这么做是想让儿子继位。但王继恩作为多年此后赵匡胤的贴身太监,想了想老皇帝生前一直都是想让弟弟赵光义继位的,于是直接去找了赵光义。司马光就是这么写的,此时帝国的命运竟然被一个太监改变了,过程很戏剧化,皇位的继承看似残酷无比,临门一脚看起来又这么荒诞,简直就是先到先得的游戏。等赵光义进了宫,守在赵匡胤尸体旁的宋皇后问了一句,是德芳来了吗,让后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见到赵光义之后,先是愕然了一下,之后立马喊了一句“管家”,“吾母子之命,皆托与官家”,这个官家可是大宋皇帝的专属称呼。赵光义一贯的光辉形象这个时候仍在继续,说了一句“共保富贵,勿忧也”,就这样赵光义在灵前继位,成了大宋第二任皇帝,史称宋太宗。 (02)谜团之下的事实 因为太祖实录,被修改过,不但被赵光义修改过,还被他的儿子宋真宗修改过,很多事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每个细节的真实性,但无法否定的是,赵光义的确做了皇帝。做皇帝难吗,很难,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继承来的皇位,里面都充满了各种腥风血雨,当皇帝似乎又不难,作为唐末以来,最成功的一个政权,大宋皇位的继承看起来只不过是一场赛跑而已,谁先到达皇宫谁就赢了。如果这样理解,那显然是小看赵光义了,太祖皇帝比太宗皇帝大12岁,赵匡胤登基的时候,赵光义刚刚20出头,突然一下子身份从无职无权的毛头小伙,变成了皇帝的弟弟,妥妥的皇室宗亲,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真的砸中了这个最幸运的人。毕竟赵匡胤是靠着军功和极大的风险才上位的,而胜利的果实就这么轻松被他弟弟分享了,赵光义很幸运,因为他哥哥虽然不算长寿,但起码给了赵光义十六年的十年来成长。为什么这么说,大家还记得刘承佑吧,那个后汉的二世祖,尽管也很幸运,当了皇帝,但是他老爹只给了他一年的时间,从普通的二代,到太子,再到皇帝,刘承佑只有一年时间,来适应和这种变化,所以他完全不知道,宫廷政治这套该怎么玩儿。他觉得你们这帮老头,整天说什么资历呀,规矩呀制度呀什么的,全都是故弄玄虚而已,看我咔嚓咔嚓全把你们砍了,刘承佑的确很猛,果然用最直接的手段,把他老爹留下了几个托孤大臣给咔嚓了,用最直接的伏击的方式。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承佑年纪轻轻,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连带着后汉也成了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毁了他老爹韬光养晦几十年的心血。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光义已经不是愣头青了,37岁的年纪,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已经是沉稳的中年了,太监王继恩也是宫中的老江湖,那一晚发生的一切绝不是什么巧合,赵光义能跟王继恩走,说明他自己也确实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和实力,甚至是当然的合法性。五代时期,因为皇位继承引发的各种纠纷不计其数,大多数都是兵戎相见,那个时代的将领,一言不合就开战,很正常,骄兵悍将可不是随便说说。赵光义敢继位,说明他是有底气的,开封城甚至是整个大宋,他都已经是树大根深,但军队的反应会如何呢?事实上当时宋朝的精英部队,全都都压在了北部边境,这其实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通过赵匡胤十六年不懈的整顿和努力,大部分将领已经被收拾的服服帖帖,他们完全不敢忤逆赵匡胤的命令。大宋这个时候,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如果得不到前线部队的支持,赵光义不要说做皇帝了,很有可能身首异处小命不保。但此时的大宋军队没有任何反应,听到赵匡胤死了,他们很震惊,知道了新皇继位,也没有发生任何的动作,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当时军队的普遍共识是,赵光义做皇帝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完全采信司马光的说法,太祖皇帝生前一直都是想让弟弟继位的,只不过宋皇后立时改了主意,想召赵德芳进宫,但王继恩坚持了太祖的想法,让赵光义进了宫。 那么赵光义继位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宋朝毕竟已经是中华文明的中后期了,各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情感上都已经牢牢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不仅仅是制度和文化,更是人心和人性,当年晋太武帝结束了三国乱世,本人也算得上优秀的皇帝,如果弄得好,说不定会成为中国的另一座高峰。可是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宗侄里面有比他儿子更合适的继承人,而且此前也一直说要传位给别人,结果到了最后,还是人性天然的自私,战胜了所有的理性,最终还是太武帝的傻儿子继位了。结局大家都知道,西晋很快爆发了八王之乱,硬生生把好好的即将来历的盛事,给弄成了最乱的乱世,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历史最混乱的时期,节点就在太武帝的继承人问题。传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特别说明的,但传位给弟弟,总是需要特别说明的,尽管当时赵光义做了皇帝,但完全堵不住悠悠之口。皇帝天然又孤立的属性,无法堵住悠悠之口的赵光义想到了一个人,也可能是这个人主动找的赵光义,总是这两个关系及其复杂的人,又一次联手了,这个人就是赵普。 (03)大宋第一名臣 说起来大宋第一名臣,你会想起来谁,杨业,岳飞,包青天,范仲淹这些都是整个宋朝的名臣,因为宋朝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一股脑涌进来,完全无法一时判断。赵普之所以是当之无愧的宋朝第一名臣,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宋史》,不是内容而是体例,宋史里除了皇帝,单独列传的也就只有赵普了,连大名鼎鼎的圣人朱熹,也是跟别人合传的,单独立传,足以说明赵普的重要性。说起来赵普,实在是惭愧,他早就应该出场了,在遥远的后周时代,赵匡胤刚成名的时候,就该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那是在滁州城,被认为是太祖的龙兴之地,在这里赵匡胤第一次作为主官,负责一个城的所有事情,这种感觉跟当一个将军可是完全不一样。 不是太爽了,而是太烦了,需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恰巧这个时候,柴荣把一个书生,派给了赵匡胤,从此赵普和赵家皇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方便完整的叙事,赵普忍着一直没出场,不过到了赵光义时代,不得不出场了,因为他的出现,要解决一个宋朝历史一个谜团,那就是金匮之盟。照例先说一下赵普先生的出身,他出生在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比赵匡胤年长五岁,祖籍是河北地区,也就是当时被反复争夺的幽州蓟州地区,祖山三代都是官宦世家。当然了,做的都是小官,比起赵匡胤的出身还是差点,但这样的出身已经很好了,因为家庭教育和影响,已经足以让赵普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除了复杂的政务,这些都是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 后世嘲笑赵普不读书,这显然是一种儒家的偏见,赵普身上是典型的法家性格,在乱世没空也不可能做个书呆子,赵普的能力在于对行政事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如官场礼仪,公文事务,待人接物,出谋划策等,这些都远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能够胜任的。嘲笑赵普没文化,显然都是讹传,一个没文化没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胜任幕僚的职务的,况且这个幕僚是从赵匡胤还是个将军的时候就开始为赵匡胤出谋划策。那一年在滁州城,发生了很多事,赵匡胤第一次主政,赵普第一次见到了赵匡胤成为他的幕僚,但这些还不够,远远不足以让赵普成为宋朝开国后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赵普超越了和赵匡胤的上下级关系,成为赵家非常重要的人物,而这件事的起因,就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赞 (0) 相关推荐 烛影斧声,萦绕千年的大宋宫廷迷案 导语: 千百年来,关于宋太宗是不是合法继位的疑问一直困扰着人们.烛影斧声中,太祖死的突然,太宗即位蹊跷,而宋史上记述宋太祖死亡事件又只有简简单单的:"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 儿子已经25岁,赵匡胤的皇位,为什么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 (文末有福利) <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赵匡胤在自己刚知天命的年纪,就不幸撒手人间,留下还热乎的大宋江山.而根据中国传统 ... 烛影斧声:这是一桩至今未解的千年悬案 在开宝九年(976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宫闱之中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烛光下,赵匡胤挥舞斧头的影子,似乎一直萦绕在值班宦官王继恩等人的脑海里. 确实,"斧声烛影"的传说中最让人忘不 ... 离奇的“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其实是赵普和宋太宗的阴谋 明代冯琦.陈邦瞻等编的<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金匮之盟"一章,书录了宋代有关这一问题的史料.这一章末后张溥的"论正"中提出了"烛斧之疑,事所 ... 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 ... 赵匡胤死因之谜:从斧声烛影到金匮之盟,赵光义扮演了什么角色? "毒杀还是生病猝死",关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因之谜,古往今来的文人.历史爱好者们围绕着这两种原因展开了无数次讨论,赵光义也一直被列为是杀死赵匡胤的"最大嫌疑人&quo ... “金匮之盟”,疑团重重——解读宋太祖遗嘱(五) "金匮之盟"的大意是这样的: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赵匡胤的母亲--皇太后杜氏患病,赵匡胤日夜服侍,不离左右.杜氏聪明有智度,曾与赵匡胤一起参决大政.临终前,她将宰相赵普也召进 ... 金匮之盟:赵光义为什么要逼死他的弟弟和侄儿呢?|金匮之盟|赵廷美|卢多逊 在研究"金匮之盟"的时候发现,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金匮之盟"纯属子虚乌有,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事情并不如此简单,"金匮之盟"很可能是经过赵光 ... 烛影斧声,金匮之盟,兄终弟及,都是黄袍加身的果 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王朝,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这个王朝终其一生没有内乱. 陈寅恪这样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 有这五个证据,基本可以断定金匮之盟是伪造,赵光义是自立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历来存在许多争议,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篡位说,太宗杀了太祖:二是自立说,太祖猝死,太宗自立:三是金匮之盟,太宗合法继位.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史料记载的不同说法,三种说法似乎都成 ... 元朝也有“金匮之盟”,元朝版宋太宗会不会干掉哥哥?|文史宴 文/班布尔汗 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海山(日后的元武宗)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日后的元仁宗)兄弟,其实代表了两条道路,海山代表的是蒙古的军人传统,其弟则汉化较深,代表的是中原儒法混合的传统.虽然爱育黎拔力八达取 ... 元朝的“金匮之盟”:哥哥信守承诺,结局和宋朝一模一样 北宋立国之后,第一次皇权的交接就出现了问题.宋太祖之死不明不白,只留下"烛影斧声"的传说.宋太宗的继位,在当时就并不令人信服:太祖有儿子,凭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后来,宋太宗抛出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