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循道 集古出新 | 祁小春

祁小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著名的「王学」专家


书法创作中的祁小春

祁小春书艺以篆书为切入点,这一选择出自其对书史全盘观照之后的深刻洞见。篆实乃书之本根,仓史开其源,仰观俯察,既已别于西方人之拼音文字,民族之思维方式既赖以成。其后历经变革,演化为殷契款识,六国殊文,秦皇一统,重建法式,複申先人上以垂后,后以识古之本义,汉代篆书稍加风味,飘逸而不失典雅中正。清代篆书複昌,上追秦汉,邓石如、赵之谦莫不有所从来。吴大澂、吴昌硕上溯金文、石鼓,古意盎然。古来习篆者必通小学、必知篆书变革之大络。而今人作篆则先查字书,犹不免讹误丛生,篆之衰落,可见一端。祁小春力矫此弊,先随康殷先生研读六书,后从古文字专家白川静先生学习,出入周秦。其秉性豪迈,方以秦汉,多得飘逸风流之趣,而学古日深,较之清贤,複增儒雅中和之气。祁小春的篆书也受到了东瀛和风之陶染,其落笔果敢,放浪不羁,似了不经意,时出飞白,实笔断意连,墨气纵横。或有当代大腕劝其改体,少加顾廷龙、容希白之沉实,理由是现在书坛不太能接受行书化的篆书。而我以为其行草化之飞白篆正当可代表篆书在当代的发展。清人碑学复兴,矫帖学流弊,多作质实之笔。民国碑帖结合,化笔意于六朝碑版之中。而于篆籀一道,则大儒如吴大澂、罗振玉,虽谙于文义之考订,犹未及融墨趣于毫端。日本书人西川、青山、今井援西方抽表主义于象形文字中,为篆书艺术拓出新的空间,然终亏禹域千年文化之熏习,毕竟是昙花一现。表现主义抑或学养主义?何其难也。祁小春深究仓史,悠游汉和,执两端而用其中,审时度势,博览旁骛,其篆书既得清篆之沉雄,又兼行草之意趣,正可赓续民国以来碑帖融合之正脉。

新唐书题辞

69x46cm 纸本

祁小春书艺以集字为手段,与宋代老米同工。米颠集魏晋古法,后人却唯见其风樯阵马,独步高迈,而不屑于作集字功夫,书艺自然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祁小春做出集字这样貌似迂曲的抉择,当来自于他的对中日书法前几十年发展的深刻认识,他对书法未来发展有著自己的预见。二战前,日本为在国际上造成其东方文化领导地位之假像,对书法施以“墨象派”之类的现代妆扮,一时间的确赢得了西方艺林的掌声。但战后二三十年中,日本书法又迅速失去了原先的创造力,陷入长期的徘徊和迷乱中。祁小春身居东瀛十数年,冷眼静观了日本书坛种种兴衰,一味的创新使日本书法失去了中国深厚传统的支撑。祁小春八十年代就是中国书法复兴的第一批弄潮儿,在经过了重重困扰、不断思索之后,又重新沉潜到伟大的传统之中。

静生兰室趣

69x46cm 纸本

身传京都学派之正宗,获得立命馆大学博士学位的祁小春,深知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视觉艺术,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气息,薰染着、塑造着欣赏者的心灵。气息无法言喻,却又著实存在。中华书法之传统历两千年而不绝,就在于伟大传统的背后有著一代代有著文化担当的心灵所散发、所透射出来的召唤与热量。

摘自《退思循道 集古出新——评祁小春书法》

姚宇亮/文(原文有删减)


作品欣赏▼

汲古处和联

69x46cm 纸本

刘禹锡诗

69x69cm 纸本

李白诗一首

69x69cm 纸本

立德齐古今

69x46cm 纸本

静观世态

69x46cm 纸本

永保不唯联

137x34cmx2 纸本

皇皇明明联

137x34cmx2 纸本

心闲意静联

134x22cmx2 纸本

文帝武皇联

134x23cmx2 纸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