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历史变迁2
秦代“十日朝”
古语有云,“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朝贺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过年的节日食品,是杂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还要寄送寒衣给远方征战的将士,让他们暖暖的。因此把阴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岁首的习俗,却一直传了下来,延续到汉代。
唐代“拜墓送衣”
据资料载,唐代玄宗天宝二年秋八月,朝廷下达制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诏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时的“诗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习俗,一并转移到阴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执行。这一诏令沿用了春秋时期的“九月授衣”,变更了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但出于季节考虑,阴历十月才进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诗人李白在《秋夕旅怀》咏道: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其中的“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正是这一节日的写照。如此而来,“十月初一烧寒衣”成为了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北方气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扫墓送衣”的习俗,进入宋代便改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时的“岁首日”。宋时的十月朔日,主要习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开炉。
北宋学者吕希哲在著作《岁时杂记》中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可见,朝廷颁赐冬衣,也是按照品级发放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汴梁城中,从阴历九月下旬起,就开始售卖用以祭祀的纸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可见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到了阴历十月一日,书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祭祀先人的隆重豪华,宛然是另外一个“寒食节”。这个情况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