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永定暴动90周年】张鼎丞光辉的选择
纪念永定暴动90周年
张鼎丞同志
1953年张鼎丞(中)回故乡金砂时与刘永生(左二)、罗助发及金砂乡烈属合影。
张鼎丞(1898~1981),永定金砂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张鼎丞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民族多难、风云变幻的极其黑暗的岁月。亲身经历,国恨家仇,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择善而从的远大志向。他同其他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一样,为了救国救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1924年秋,在永定县丰稔(今属上杭县)励勤学堂当义务教员的张鼎丞,应家乡穷苦百姓的强烈要求,回乡担任金砂公学校长。他关心体贴穷人的孩子,治学有方,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连二三十里外的孩子也慕名前来求学,以致惊动了永定县城的地主豪绅。县城最大的地主闻悉张鼎丞一手毛笔字写得很好,便以高薪聘请张鼎丞去专门为其写呈文,但张鼎丞就是不去,宁愿教书。
张鼎丞除了办学外,还在社会上主持公道。他自幼受过儒教的熏陶,信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尊师重道”,他身体力行。他从小学读书到以后近10年的教书生涯中,都循规蹈矩不越规范。在1925年至1926年间,他被公推为本乡乡长兼小学校长,更是以满腔热忱,凭着自己诚实的人品,去应付欺诈险恶的旧社会,尽力改造乡村中的不良风气,扫除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腐败现象,使有些事情得到改善,因而受到乡亲们的赞许和尊重。然而,他屡碰钉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连乡长的职务也被撤了。冷酷的现实使他意识到,按照儒家思想来改造社会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决定到外头去寻求真理。
1926年6月,张鼎丞来到与永定毗邻的广东省大埔县青溪保灵寺小学当教员。在那里,他结识了中共大埔县委书记饶龙光,阅读了《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是年冬,北伐军到了永定,刚刚被迫反正的原北洋军阀曹万顺以支援北伐为名,趁机派苛捐派款,敲诈勒索。张鼎丞闻讯立即赶回家乡,率领溪南区数以千计的农民、学生,浩浩荡荡地开到县衙门示威请愿,宣传反帝反封建,迫使曹万顺答应免去4万元的苛捐派款。他还在金砂各乡村组织了农民协会,掀起了反帝反封建和减租减息的浪潮。张鼎丞成为当地的群众领袖。这时,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发来委任状,委任仍在保灵寺小学任教的张鼎丞为国民党永定县党部常务委员兼农民运动指导员。这对于贫苦出身的张鼎丞来说,可谓高官厚禄了。虽然当时尚属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但是,张鼎丞对土豪劣绅占优势的国民党永定县党部深恶痛绝。他偏偏是个不识“抬举”的硬汉,坚持择善而从,拒绝委任。因为,他非常钦佩共产党,坚信中国的社会,只有依靠共产党才能获得解放,唯有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及其大公无私,才是他的信仰和选择。1927年6月,张鼎丞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难之际,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鼎丞的青年时代,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在经历艰苦的学习和斗争的锻炼,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反复比较之后,他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光辉的选择,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大新)
编辑:刘 敏
编审:苏朝阳
监制:苏 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