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与批评若干疑似误区的漫(4)
对联创作与批评若干疑似误区的漫谈
作者:黄 浩
作者简介
黄浩,湖北监利人,中国教师报新闻版主编,马云公益基金会特约媒体观察员。曾任《对联》杂志社编辑,获2007、2008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
误区四 联如其人(“我手写我心”外一则)
继续扯一扯我手写我心。
和几位回帖者有过简单交流后,我的看法是,最好的境界当然是有感而发,而且还发得不错。但无感而发,让读者“误会”你,理解你要表达的情感,甚至为之所动,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创作技巧,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让别人误以为你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早晨起来,联想到一个关于《大话西游》的小事情。
同事曾经跟我讲她在北大上学时与周星驰交流《大话西游》的情景,当时大家都以为周会对那部片子刻骨铭心,但令人失望的是,主持人拼了命地提醒,台上的周星驰,就是记不得那部片子讲什么了,有人让他再说一说当年感动无数人的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正的爱情……),他支支吾吾,只能断断续续说出几个词而已。
不可否认,《大话西游》是一部看似戏谑,实则感人的作品,我们许多人曾为之流泪,甚至包括现在,有些痴情的观众,更是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泪水流了一地又一地。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当我们为剧中人痛哭流涕的时候,主演却真的是在演戏,演过就忘了,因为他还有别的无数的戏要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周星驰高产的时期)。
我们无法苛求一个演员完全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本色演出,因为他们要表达的情感状态太多太多。当然,我们也听闻不少演员陷入剧中角色的情绪走不出来的事实。——两种状态兼而存在。
只是,观众(读者)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观众也无需在观影的时候去考虑主演的真身是不是真心这样在想,真心在笑,真心在哭——只要自己觉得剧中人是真的很开心或者很伤心,他们就会随着角色而或哭或笑。换句话说,在《大话西游》里,大家看的是至尊宝,而不是周星驰。
其实,创作对联,又何尝不是自己在导演兼主演一出文字戏呢?
戏演的好不好,有没有人来捧场,全在乎你的安排——读者是很挑剔的,他不会看着你写的一副水货作品说,这个作者我认识,人品不错,我了解他现在的处境,他应该是想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我应该为之感动。
读者并不傻。
不过,读者有时候又有点傻——当你把“戏”演好后,效果就又不一样了。
在对联圈子里,我们常常(尤其是最初学联)可见的一个现象是,某人在网络上看到某大师的文字后,心动难耐,然后开始各种想象——写这副作品的人一定胸怀宽广,一定气质儒雅,一定高大威猛……(正如我们看过了大话西游,会误以为周星驰也是那么情感丰富,会和我们一样会对那一段故事刻骨铭心。)
殊不知,作者和他的文字,毕竟不能画上等号。
他的文字可能是儒雅高古的,但他本人可能猥琐不堪;他的文字可能是清丽脱俗的,但他本人可能庸俗难耐。
他可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的文字可能品格低下;他可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但他的文字可能寡淡无味。
谁能想到,写过无数缠绵悱恻联作的白衣孤鸿,在生活却情商并不那么高;写过大量风流倜傥联作的飘萍浪子,生活中也少有情趣。
这就是“文”与“人”的不对等。
英国学者罗素写了大量有关婚姻与道德的文章,他一心构筑文字世界里的道德丰碑。然而,罗素在私生活上极为放荡,他一生结婚四次,有无数情人,还勾引过不少有夫之妇。
当年王蒙举荐郭敬明入中国作协,不少人高呼不能让抄袭他人作品的道德败坏者玷污这块土地,王蒙说,进作协不是“选道德楷模”。
尽管颇为滑稽,但你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文并不如其人,只是,我们并不在乎,也不必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