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37)旄丘:旄丘之葛兮 何诞之节兮
在昨天的《式微》我们讲了这个故事:《左传》记载赤狄占黎国,黎公寄居到卫,我们知道周天子分封时,都是“家天下”,分封的各个诸侯国都是亲戚关系,所以,当黎被灭国之时,黎君寄居到卫国,期望卫国出兵救助,他们在卫国苦苦等待,盼同为亲戚关系的卫国能伸出援手,派兵助他们复国,《旄丘》记录了他们从最初的盼望、猜测对方大概有事耽误了、到失望、绝望中的责备。诗经时代的谦谦君子,他们性格温润,哪怕是对方绝决,自己心中确有怨,却不是恨之入骨,透着的依旧是内心的温柔良善,诗篇仍表现出君子风度。
国风·邶风·旄丘
旄máo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旄丘是一种前高后低的土山,古人心情郁闷都喜欢登山遣怀,而这里,诗人登山也是盼望着卫国的叔、伯能来救助
旄máo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在前面很多篇幅,我们学到"葛",葛是一种春天生长,待次年夏季,他的藤蔓可以做成葛屦(鞋),它的茎可以做成绳,纤维可以织葛布,夏天穿的。
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王风·葛藟:
緜緜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诗经这几处都通过写葛藤的蔓延,喻义着家族之间的丝丝缕缕连绵不断的联系,以葛藤比家庭叔伯关系
诞(yán)通延,指的是节,诗人感慨葛蔓延的枝长已经很长了,这也暗含意思为,诗人已经不止一次登旄丘了,所以他才能看到葛的生长,同时,他等待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了,从春季等到了夏季,一个季节过去了。以葛的生长来比黎国君臣被置之不理的时间长久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从春季等到夏季,诗人没有盼来援兵,他开始猜测,怎么一直处(安居不出)啊,一定是有原因,怎么这么久啊,一定是对方有事耽误了,还在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寻找理由,曲尽人情、敦厚若此啊。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又经历了多久,诗人只巧妙地说“狐裘蒙戎”,狐裘是冬季贵族身上穿的,蒙戎,指的是蓬松、散乱破败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已经等到了冬季,而他身上穿的衣服都已经零乱,也就是大概已经严冬,很长的时间了,但是依旧没有盼来到东边的车,诗人心情从最初的盼望到现在终于明白“靡所与同”,人情的凉薄,让诗人失望、绝望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我们这些小国家卑微的人啊,流离失所,而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我们的呼救。
闻一多的《诗经通义》,认为“琐尾”为鸟鸣之声,“流离”是一种鸟,这种鸟幼小时美,长大变丑,用这个来比当初黎国尚在时,卫国诸臣似乎还很友善,慷慨许诺,而现在国亡,寄人篱下而被搁置一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疏远,乃至不理不睬了。
流离:今名长尾林鸮,猫头鹰之一种,与《陈风·墓门》中的“鸮”,《大雅·瞻卬》中的“枭”同物异名,鸮形目,鸱鸮科。栖息于山地林,或林缘次生林。多夜间活动,昼伏夜出。主要以田鼠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等,鸣声凄厉,令人生畏,被古人视为不祥之鸟。在特别缺食的情况下,同巢相残。我国四川及东北、华北各省均有分布。
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充耳:是贵族冠冕两旁以丝悬玉,下垂到耳,用以充耳避听
充耳不闻:意思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出自 《诗经·邶风·旄丘》
上句讲到“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闻一多考证为流离这种鸟的鸣叫声,正好对应此句卫国贵族叔伯们的充耳不闻
《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是为《旄丘》一诗的解读。
寄人篱下又温柔敦厚,斯人可怜,斯情可叹。
增广贤文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只能自拼搏
且莫与人说奈何
富贵能借银百两
贫穷难求米半合
雪中送炭君子少
锦上添花小人多
亲朋厚友勿全靠
世情更比浮云薄
这段文字,讲的是人生全靠自己,人情比纸薄,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其实无论时光变迁,岁月流逝,这段人生感悟确是这首诗所留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