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近越美

真理是谦虚、不自夸的,因为它深知自己的局限性。倒是有些自诩拥有真理的人,经常把真理强调得太过分,使真理庸俗化了。比如“距离产生美”。这本来也许只是美学教材上的一句话,阐释了一条审美规律。有些半吊子的大学生上课老打瞌睡,却只记住了这句话,把它用得满天飞。现在好了,“距离产生美”成了人人皆知的真理,并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

80年代初,有一位歌手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唱道:“人要生存非常容易,只要你对人保持一定距离。”这原是一句反讽,如今却可悲地成为我们真实奉行的人生准则。自从我们把家从乡下搬到城里,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以前邻居家来了客人,就等于是自家的客人。自家的孩子有个头疼脑热,邻居比我们更着急,帮着求医问药。现在呢,比邻若天涯——两扇防盗门之间的距离有地狱那样宽、那样深——我们已懂得了“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美”,所以对别人的冷暖悲欢最好还是袖手旁观。“距离产生美”,所以对社会的不公和不义人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我们越来越冷血,也越来越寂寞。有人对都市生活的定义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一起寂寞”( millions of peoplebeing lonesom e together ),真是不无道理。

对“距离产生美”的过度信奉,不仅导致了道德上的缺钙,同时还低俗化了审美趣味。月亮大概还是离我们远些比较美,它那坑坑洼洼的表面实在不怎么好看。星星离我们太近据说很危险。美人一般也是远观更佳,免得我们看到她脸上的雀斑和暗疮。但是一味地远观,却也容易对任何东西都一知半解,无法领略某些对象的深刻和丰富。于是大众的审美趣味越来越低俗。梵高?我知道。不就是那个爱画向日葵的疯子吗?至于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则一点也不知道。鲁迅?太熟悉了。他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人物。若再问一句:鲁迅的哪些作品能引起你的共鸣?那就对不起,开始胡言乱语了:嗐,那都是些陈年往事,和我们这个时代不相干。

杏子好吃,但剖开坚硬的杏核,里面的杏仁更好吃。阿Q很有趣,但鲁迅先生蕴涵在笔端的悲愤和孤独更感人。远远地欣赏,至多让你觉得“看上去很美”;走入内心,才能使你感动。袖手旁观也许很安全,但没有轰轰烈烈的参与,社会将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距离产生美”的另一面是:“越近越美”——这是硬币的两面,无法割裂。维特根斯坦说:“对无法言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同样,对不该远观的,我们要走得近些。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1年6月1日《检察日报》急话闲说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