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颜楷第一人——华世奎

到过天津劝业场的人,对“天津劝业场”那块苍劲有力的颜楷榜书大匾都不会陌生,它就出自华世奎之手。

华世奎(1863年—1942年),字启臣,号璧臣、思闇、北海逸民,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著名书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

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是其代表作。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华世奎、严修、孟广慧、赵元礼之首。

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晚年书法,更加苍劲挺拔,他的楷书在颜体字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基于此,有人认为,他的楷书是超越颜楷的一种书体,而华世奎本人更是一种开创者的身份,

下面以天津劝业场为例做个对比。

一匾两题

华世奎题写'天津劝业场'据华家后人华泽咸回忆:求字当日,华世奎正在给弟子董凤桐和自己讲授孙过庭的《书谱》,这时仆人徐升走上楼说:德商买办高星桥派人求写'劝业场'牌匾,并求见老爷一面,不知老爷见与不见。华世奎听了,略作沉吟,淡淡地说:'请!'时至今日,这声淡淡的请,依然特别刺耳,因为按照当时惯例,凡有登门求字者,皆与账房负责人谈妥价钱即可,华世奎从不接见求写匾额的客人。但因高星桥在天津势力非同一般,华世奎却也不得不破了这条规矩。

功夫不大,高星桥派来的'使者'走进书房,来者简明扼要说明'劝业场'牌匾的尺寸大小后,遂叫人端来300块现洋,非常客气地说:'区区润笔,不成敬意,馈赠先生一茶耳。'华世奎淡然一笑,颔首将此事应允下来。

不料事隔几日,华世奎刚把'劝业场'牌匾写好,那位'使者'便不期而至,他又送来200块现洋,面带难色地说:'因为一时疏忽,几乎贻误大事,烦劳华先生为'劝业场'再题'天津'二字。'华世奎听罢,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吩咐仆人徐升,当即铺纸研墨,挥笔题写'天津'。

如今,'天津劝业场'牌匾原件存放在该商场顶楼,已作为国家文物供人们欣赏。

华世奎是典型的以颜楷成家的代表,他擅长楷书、行书,以楷书见长。他笔下的楷书,用笔浑厚,舒展开张,骨力洞达。起笔以藏锋为主,行笔稳健。收笔顿收,结体精准,点画精到。尤其是捺笔,短而促,粗壮有力。而撇笔呈现让势,不但笔画细,而且轻。长横最有特色,落呈现单挑事,笔画粗,显得非常庄重,线条上也有明显的粗细对比,这一点和颜真卿的楷书不同。而短横,又细又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楷书依然可以看得颜体字的筋骨,但是在字形也略有变化,颜体楷书比较宽博,而华世奎笔下的楷书在字形上也作了巧妙的安排,稍稍拉长到了一些,可见华世奎还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书法家。

华世奎的楷书是一种实践走出来的书体,他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苏东坡精巧结构和篆隶书的笔法,以及颜体字的拙和巧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并形成了自己的独到风格,尤其是独创的笔法”提、按、顿、挫、内颤和外颤“,更是以一种独创的存在,为后人学习楷书提供了参考。

如华世奎″提笔法″即是把笔提起,只用笔锋的三分之一,全用腕或臂力挥运,而重要的是内含一口气。这种笔法要写出颜字的筋骨,一般皆用大笔写小字。又每书必站立,肘臂全部悬起,由于写出的笔道略瘦,所以更强调它的力度,而不能象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华世奎运笔拙中藏巧,提起整个字和布局的神气,加强书法作品中的笔道变化。所以说提笔法的作用是很大的,华世奎这种笔法,不能用傻力要用内在的丹田之力,写出的笔道应瘦硬挺拔,内含筋骨。

华世奎″按笔法″——就是把笔的中锋铺开,和提笔相反,但用力时要适可而止,把笔锋按裂反而影响效果,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互为交替。华世奎这种笔法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华世奎一点一画构成了字的形态,这些形态又是一件书法作品的灵魂和生命的所在,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作品中笔道力感的强弱。掌握好按笔法,行笔中应多用涩笔,切勿流滑,写出的笔道丰遒厚重,虽肥不显臃肿。

华世奎的″顿笔″和″挫笔″——在行笔中,顿笔和挫笔是不好分开的,好似走路,左脚落地,右脚自然抬起,运笔时,顿挫相间,配合默契,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一笔顿下去,不见得就那么规则,有时是不得意的,这时就需要用挫笔加以补救,把那些不规则的地方通过挫笔的移动纠正过来,达到意想的效果。

华世奎一生忠于清室,抱残守缺,人品、气节不像袁世凯、徐世昌那样胸怀野心,见风使舵,既做清朝旧臣,又当民国总统。因此纵观其宦海沉浮的一生,其人品和鲜明的民族意识还是值得称颂的,通过字品可见其人品。

华世奎年老患重听(即耳聋)。有一次皇帝召见。华世奎跪拜之处距皇帝甚远,皇帝的问话如何应对发了愁。因此华世奎在听到传天皇上的召见后,便贿赂买通了太监。太监站在华世奎附近,皇上问话,都是由太监小声转告,他再回奏。召见退下来,内衣都湿透了。在封建王朝,回奏出了差错,不知会惹下什么大祸。如果太监转告错了,或自己听错了,那可不得了。伴君如伴虎!华世奎宁辞官回归故里,也不侍候落没朝廷,他戏说回家回字比当总统强。

华世奎隶书取法《张迁碑》,韵味亦十足。

华世奎作书喜用羊毫大楷,饱蘸浓墨后放笔直书。而腕底之功,则得益于华世奎少年时期的训练。

据传,华世奎四岁开始每日读书写字,其父因自己科场不顺,便愈发严格要求华世奎,练字时只要稍有懈怠,就用烟袋锅猛敲华世奎的头,借以纠正他的执笔。

此外,华父还独出心裁地在华世奎的笔杆上放一枚铜钱,用来端正华世奎的执笔。写字时只要笔杆稍有倾斜,铜钱就会从笔杆顶部掉落下来,华世奎能在笔杆上放十枚铜钱而运笔自如,这不得不归功于少时积累下来的苦功。

正因为华世奎少年时期的积累,成年后他的用笔一点一画皆有万钧之力,在书写时也尽力规避了清人钱沣的呆板、霸气,以及何绍基用笔的“鼠尾”,力求最大限度地向唐人靠拢,因此华世奎下笔往往力求中锋,笔画肥厚饱满而不臃肿,得益于个人的修养,笔下自然流露了浓厚的书卷气。

在当时津门书法四大家中,严修擅长书写折卷,赵元礼专攻苏字,孟广会更是诸体皆能的大家,其临仿名家书作的功力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因此孟广会的书法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如此,孟广会对华世奎的书法艺术却是推崇备至,曾在自己的润笔上加以说明:“仿华款加一倍”,借此来表示自己对华世奎书法的重视。

与此同时,孟广会书法的短板也暴露无遗,他功力深厚,但却没能跳出成法的藩篱写出自己的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有评论者称:“孟广会的字有人无我,华世奎的字有我无人。”

从当时人的评论就可以看出,华世奎很明显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书法有自己独特的面目特征,再加上华世奎对传统用功之勤、功力之深,他的书法艺术才在当时为世人所倾倒

华世奎行楷亦独具特色,在颜味的基础上,溶入赵孟頫笔法,端正而不失灵活,圆润而不失饱满,俏皮中带着些许的谨慎,形成华氏的行楷风格。

华世奎一代颜楷大师,师古不泥,大胆独创,书风正统,是今人灵活学习颜楷的最佳范本。至于有人说华楷超越颜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可以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