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名逐利的中医人将会是中医的掘墓者

唐时,京城有医人,忘其姓名。元颃中表间,有一妇人从夫南中,曾误食一虫。常疑之,由是成疾,频疗不损。请看之,医者知其所患,乃请主人姨奶中谨密者一人,预戒之曰:“今以药吐泻,但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但言有一小虾蟆走去,然切不得令病者知是诳绐也。”其奶仆遵之,此疾永除。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十九》

最近学习如何讲中医故事,翻看了很多医案故事,说来都很有意思,一定要总结出什么的话,大概就是人不聪明莫行医,中医能有今日之成就均有赖于无数大智大慧之人的不断总结,继承和发扬创新。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张从正敲窗户治疗惊吓,也比如很有名的杯弓蛇影等等。

就当下依旧有很多高明的大夫会辩证地采用很多有意思的治法,然则正如中医讲的阴阳一样,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除了很多高明的大夫还有很多伪中医,总会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就算有,也远在天边,高在天上,反正所见之人,所闻之人均属近前之人。张口就是古人曰,他人说,现代研究表明,做起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更有很多中医西治的大夫。四诊不能明参,汤剂不用辩证,针灸以量达标,更有甚者,各种玄学,阴阳八卦、四柱八字、阴宅阳宅、祈福作法尽都称之为中医手段,以彰显自己的博学多才,却忽略了核心的“人”,忘记了眼前活生生的“病人”。

当下中医的发展是一个最好是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中医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怕其不够,又有立法来加强保护。然,对中医来说重要的、核心的应该是传承和发扬创新,而不是当做市场经济去关照和规划。中医发扬创新的前提是传承,没有传承的发扬和创新都是耍流氓,都是片面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路线。

对中医传承来说,不仅大夫是其传承者,患者也是传承的重要部分。不但大夫需要培养,患者一样需要培养。大夫和患者的关系应该像恩人一样的关系,并不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现代中医发展模仿现代医学院校,大量招生,一批一批的来,一批一批的毕业,但最后呢?其实并没有多少精英从事中医,而是被逼转业或挂羊头卖狗肉(以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可能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人注定不是中医。然而这样的发展会有什么后果?浪费的大量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最为可怕的却是人才的流失,中医绝技的流失,患者的流失。

中医绝技何其多?然而继承下来的又有多少?更不用提发挥的又有多少了。中医大夫的流失会让患者找不到大夫,必然会导致更多老患者的流失,新患者的断层,相应的患者不断流失又加速了大夫的流失。中医原有的患者有多少?现在还有多少?以后还能有多少?还有谁愿意让你一个中医来看呢?还有谁??还有谁???

为什么会这样?和文化传承有关,和市场经济有关。当文化断层时,市场经济便会把传统的中医当做一类普通的消费品,摆到市场上供人挑选。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中医为了传承和发展,花了很大力气,去做中西医结合,试图改成既有底蕴又有流行元素的畅销品,却发展成削足适履的局面,不但没有形成新的竞争力,还丢失了自己。

年轻人去追寻了直观明了和临床实效确凿的现代医学(西医),而丢了自己的中医在他们眼中就成了极不靠谱的“太极高手”。“物理不解,化学不知,生理不明,病情不精,惟凭诊脉以断症,徒汤头以歌诀”。即便治好了几例疑难杂症,也是瞎猫带着死耗子罢了。

近些年,物质生活的富足让文化开始回归,“科学”高于一切,统治一切的地位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仿佛都要去追寻出一点所谓的真相。于是乎,中医热便成为文化回归的一部分热闹了起来。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神医”“教母”争相艳,不许方家辨真假。

中医!中医!!中医!!!已经改造过的中医,中不中,西不西的悲剧还在发生,我们不能吸取教训,确有更多的人出来故弄玄虚,弄虚作假,创造出一大批“神医”、“绝技”,这样只会污染了土壤,损失有心回归的大夫和患者。

中医人如果不能正视自己,不能脚踏实地的继承和发扬创新,只记得标榜自己,中西医结合化、现代化、市场化,最后只会把中医火化。以中医追名逐利的中医人啊,你们迟早将会是中医的掘墓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