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地机
【穴名释义】
“地”,土地,此处指脾经,因为脾在五行中属土;“机”,机要,关键的地方。本穴为脾经郄穴,是气血聚集的关键之地,故称地机,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取法】
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穴性特点】
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郄穴,为血中之气穴,能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地机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对下腹部、盆腔痛证有特效。本穴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
【主治概要】
1.本穴为治疗痛经的首选穴,尤其是寒凝气滞的痛经,临床上常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痛经。
2.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阴部,其经脉相连,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运用地机穴可治疗阴部疼痛,如痛经伴阴痛、肛周疾病术后综合征、前列腺炎、尿道口脓肿等疾病。
3.地机穴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膝关节痛。
【临床应用举例】
1.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痛较剧,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冷,影响正常工作及学习,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多为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郄穴,为血中之气穴,能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等急性病证,为治疗痛经要穴。
(1)毫针刺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暴露膝部,在月经来潮前3天,选双侧地机穴,常规消毒后,取30号2寸毫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补法,中等强度刺激,针感达到要求后留针1小时,其间行针3次;治疗时押手按在针的下方,“欲气上行,按之在后……”,使气至病所;临床上可以和次髎、中极、三阴交合用。
(2)艾灸法:取艾炷如小枣大,放穴位处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止,每日1次连灸5壮,嘱患者每次月经期提前1周来灸,每日1次,灸到本月月经来为止。
(3)指压法或揉按法:医者拇指按揉地机穴,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以患者耐受为度,按压时产生酸胀感,向会阴及小腹放射,持续1分钟。每日1次, 3~5次为1疗程。
2.顽固性失眠 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得眠”、“目不暝”、“不得卧”、“不寐”等,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安,时醒时寐,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难眠。地机穴为脾经郄穴,针刺地机穴旨在激发脾气,使其生化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诸脏调和,则心安神宁。
毫针刺法:取双侧地机穴,快速进针后捻转或震颤催气,待得气后用徐疾补泻补法,徐进并压针,直至针处出现热感。以热感向涌泉穴走窜并向周围扩散疗效好。压针最长可达15分钟,留针20~30分钟, 10次为1疗程。
3.阴部疼痛 阴部疼痛是一个临床症状,可由多种疾病所致。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阴部,其经脉相连,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地机穴乃足太阴脾经之郄穴,是经气深集之处,临床上善治急性疼痛。
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屈膝或仰靠坐位,取地机穴用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后,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30号2寸毫针,垂直刺入穴位,经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 5分钟后取出;若阴痛时间在2日以上者,按上述手法得气后,再留针加艾灸2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
4.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系水痘-带状疱疹所致,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病毒沿感觉神经纤维进入感觉神经节,多呈慢性潜伏感染,主要波及感觉神经节及相应皮区,疱疹多限于身体一侧,以胸段肋间神经分布区多见,伴有局部神经疼痛。祖国医学称之为“蛇窜疮”、“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等。
穴位注射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暴露膝部,选地机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2毫升刺入穴位,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则快速注射,双侧地机穴交替使用。每日1~2次,连治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