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一件非洲艺术品
当几个既不熟知非洲历史又没有美学训练的人,在面对一件陌生的非洲艺术品时,会同样发出类似于“奇特”、“自由”、“夸张”或者“神秘”、“怪诞”之类的评价,这种来自“艺术直觉”的欣赏方式与那些创立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先锋艺术家们并无不同。
但是,表层的审美共性并不足以满足对非洲艺术本身的深刻阐释。我们还是需要关注一些“理性”的细节。
一、非洲乌木雕是非洲艺术的主流吗?
就国内而言,来自东非的马孔德乌木雕刻艺术想必更为人们所熟知。这种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近现代的艺术形式,因其优良的材质和独特的风格而备受大众瞩目。特别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旅行者的需要,东非雕刻家又发明了数百种新的艺术形式卖给游客或出口国外。这些雕刻以乌木为主要材质,包括马赛战士、野生动物、提壶妇女等形象。虽然其中大多数并不属于东非传统文化的范畴,但确实为成千上万的非洲人提供了就业和赚钱的机会。直至今天,我们很多人仍以它们作为非洲雕刻艺术的代表,并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启发了毕加索的创作。而实际上,它们并不属于纯粹的非洲传统艺术,也不是非洲雕刻艺术的主流,更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产生毫无关联。
二、什么是非洲传统艺术品?
所谓非洲传统艺术,大致是指非洲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下来的艺术形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艺术特征和稳固的持续传承,并能够随着社会变革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尤其是西非和中非地区是非洲传统雕刻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区域,从两千余年前的诺克雕刻,到后来的伊费、贝宁雕刻,及至今天仍被制作和使用的部落雕刻,都可归为传统艺术的范畴。
三、非洲传统艺术品可以分为几类?
1、原生态非洲艺术品。
是指在非洲民族原生态环境中制作和流通的用于政治、宗教、生活或其他社会活动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并非为经济目的而制作,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功利性的。在更多欧美收藏家看来,只有在“传统”中延续使用过的,或者被盗和遗弃的祭祀雕刻品才是“真正的”非洲艺术品。当然“艺术品”这一概念并不为当地人所认可,他们更倾向于称其为“圣物”。但不管一件作品做得多么好,雕刻家多么受人尊敬,只要不是在非洲原生态环境中使用过的,或者不符合某个地区艺术的“正宗”形式和风格,就不会受到他们的青睐。
实际上,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摆脱不了外在环境的影响。15世纪晚期,塞拉利昂和贝宁王国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已经为葡萄牙人等外国客户所定制,其中就包括很多创新的因素。而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铜钉、镜片、礼帽、琉璃珠等舶来品被广泛用于非洲艺术的装饰中,不仅作为身份的象征,而且被赋予特有的宗教象征意义。此外, 欧洲人、奴隶贸易、西化的非洲人等也成为新的艺术表现题材。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传统宗教的式微,一些艺术家开始关注和表现社会世俗生活,将非洲艺术从纯粹的宗教传统中解脱出来。这种看似“颓废”的发展趋势实则也是艺术演变的内在规律。旧的传统在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又伴生了很多新的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史发展链条,在广义上都属于原生态传统艺术的范畴。
2、为收藏而生产的复制品和创作品
自欧洲人进入非洲以来,不管是出于猎奇还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越来越多的非洲艺术品开始进入西方的收藏体系,尤其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人们对非洲艺术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市场经济的刺激,促使非洲雕刻家开始根据原生态艺术品或者书籍文本,大量复制面具、雕像、凳子、手杖及其他物品,甚至根据收藏家的喜好创造新物件。这些复制品或者创造品,由于出自同样优秀的雕刻家,有的甚至在技法上更加娴熟,艺术上更具表现力。再经过人工老化,岁月磨砺,看上去既古老又稀有, 交易商通常可以高价卖出。而艺术品使用环境的缺失,对于一个不具备充足经验和知识视野的人来说,是很难将其与原生态艺术品作明确区分的。
然而,对于“原生态”孜孜以求的收藏家而言,仍然会以各种方式来判断一件非洲艺术品“地道”与否。其中既有从欧美博物馆或者私人早期收藏的图像文本记录中来寻找最初的“样版”,也有从艺术品的类型,风格,刀削斧凿的痕迹,面具穿孔的技法、形状、磨损程度,涂色方式,表层的昆虫、白蚁破坏程度,祭祀痕迹等等来进行综合的判断。还有具有艺术修养的收藏家会找寻到原生态艺术品的独特“气质”,即所谓“宗教的肃穆感”、“冷静的距离感”等等,这些近乎抽象的描述也是世界很多“原始艺术”的共同特征。毋庸置疑,这些观察方式都是有效的,在欧美博物馆来源于早期探险家、殖民者、传教士的非洲艺术品收藏体系中,原生态艺术品还是占有相当比重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很多藏品,他们也持有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态度。而艺术品所具有的历史痕迹也是一个客观但并非绝对的判断标准,因为很多雕刻家也深谙收藏家的观察心理。但是对一些造型牵强、模仿拙劣的艺术品,还是很容易被人一眼看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欧美非洲艺术品收藏体系中没有见到过的类型,或者与之重复的类型断定为臆造品。因为非洲艺术品的体量是非常巨大的。 后殖民时期,非洲民族也在不断延续着艺术上的创作,它们也应该被视为“真实的”。而且非洲很多艺术品在基本类型和风格上是不断被重复制作和使用的,有的甚至会延续百年。欧洲的藏品并不代表非洲艺术创造力的全部。当然,年代久远的同类艺术品必然更具价值。
四、如何欣赏非洲艺术?
非洲艺术的这些特殊性,已经给很多近乎专业的收藏家、研究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惑。而对一个没有文物意识和审美经验的人来说,更是很难分辨出一件非洲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哪怕是将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杰作与浅显的旅游纪念品并置在一起。这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审美差异,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构成、思想修养不同。有的人喜欢质地优良而光滑的非洲乌木雕,有的人则痴心稚拙的部落原生态雕刻,这些审美的差异性和局限性体现在不同的个人、群体乃至民族。 正如在小贩眼里,齐白石的一幅“白菜”国画,是无法与其一车大白菜的价值相匹配的。而我们认为的美也并非等同于非洲人心目中的美。
拉迪斯拉夫·塞基(Ladislav Segy)将对非洲艺术的欣赏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非洲艺术放在它自己的背景中加以研究,从人种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了解艺术品的种族背景和它们的特殊文化功能。另一种是将它们作为艺术来研究,毫不涉及它的起源,完全将它作为一般的艺术品对待,只去理解从一个有机整体中产生出来的那种形式的和谐。”弗兰克·威利(Frank Willet)也说:“即使我们对非洲艺术品产生的背景一无所知,我们也能够在其中得到某些愉悦,这点很明显。但尽管如此,要获得更高程度的愉悦,我们就需要这种背景知识,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带来最高程度的愉悦。
作为一个收藏家和研究者,尤其需要具有更全面的历史知识和美学积淀,能够正视自己的藏品和研究的缺陷,而不是目空一切或者敝帚自珍般的主观炫耀。而对于一名普通的爱好者,在通过独特艺术形式获得感官表层愉悦的同时,也可以参考可靠的非洲艺术品收藏体系,注意艺术品个体的细节,寻找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这些工作也会影响你的心理体验,提升你的审美层次,并激发你不断深入的决心。可以说,非洲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探索的路上,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错路或弯路,但终究是在不断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