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
个人简历
张冰,女,教授、主任医师。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5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2003年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29年。主讲《中药学》、《中药不良反应概论》、《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Chinese Materia Medica》(英文授课)等10余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担任中药学院专题带教、医学院学生及国外留学生的临床带教。同时,主讲国家药监局ATP.CLP计划国家执业药师(高级研修)继续教育课程、卫生部执业医师继续教育课程、WHO传统药物合理应用培训班等课程。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教育创新标兵;科研与教学成果二十余项。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系统专家、863国际合作项目评审委员、SFDA保健食品、中药新药及中药保护品种评审专家;《Ann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药物警戒》杂志编委。
热爱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一线教学29年。即使在身患癌症后,仍以坚强的毅力,努力克服化疗不良反应及术后上肢残疾等后遗症,坚持课堂教学、专题实习与临床带教。她践行“每课必备”,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教改课题11项,建立了“专题教学五步法”,将热点选题、团队组合、主题阐释、组间答辩、全面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受学生喜爱,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先后获教学成果奖9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并主编教材8部。其中,《中药不良反应概论》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应用中药学》为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中药治疗学》为SFDA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定教材、《中药学概论》为SFDA监管人员教材。
教学科研结合,更新教学内容。张老师认为:教学是一种充满时代活力的活动。跟踪学术前沿、不断充实新思想,是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她不但注重教学研究,除主持教学团队、特色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还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8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追踪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如将中药药物警戒、全程药学服务、中药药性认知特点等新理念、新观点及时引入课堂,开设特色选修课,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设计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其中一个学生小组获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创意大赛二等奖。
建设学科与团队,促进教学工作。作为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第一个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致力学科研究和团队建设。率先界定了本学科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方向,学科在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 2009年新一轮评选中名列前茅。建立教学团队“一项机制、三项职责、六项规章”,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倡导尊师敬长、推动中药学传帮带教学师承体系建设,促进教学交流与青年教师培养。《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医药报》多次报道,受到同行广泛好评,在同行中发挥着突出的示范作用。张冰,女,教授、主任医师。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5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2003年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29年。主讲《中药学》、《中药不良反应概论》、《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Chinese Materia Medica》(英文授课)等10余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担任中药学院专题带教、医学院学生及国外留学生的临床带教。同时,主讲国家药监局ATP.CLP计划国家执业药师(高级研修)继续教育课程、卫生部执业医师继续教育课程、WHO传统药物合理应用培训班等课程。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教育创新标兵;科研与教学成果二十余项。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系统专家、863国际合作项目评审委员、SFDA保健食品、中药新药及中药保护品种评审专家;《Ann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药物警戒》杂志编委。
热爱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一线教学29年。即使在身患癌症后,仍以坚强的毅力,努力克服化疗不良反应及术后上肢残疾等后遗症,坚持课堂教学、专题实习与临床带教。她践行“每课必备”,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教改课题11项,建立了“专题教学五步法”,将热点选题、团队组合、主题阐释、组间答辩、全面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受学生喜爱,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先后获教学成果奖9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并主编教材8部。其中,《中药不良反应概论》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应用中药学》为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中药治疗学》为SFDA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定教材、《中药学概论》为SFDA监管人员教材。
教学科研结合,更新教学内容。张老师认为:教学是一种充满时代活力的活动。跟踪学术前沿、不断充实新思想,是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她不但注重教学研究,除主持教学团队、特色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还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8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追踪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如将中药药物警戒、全程药学服务、中药药性认知特点等新理念、新观点及时引入课堂,开设特色选修课,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设计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其中一个学生小组获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创意大赛二等奖。
建设学科与团队,促进教学工作。作为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第一个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致力学科研究和团队建设。率先界定了本学科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方向,学科在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 2009年新一轮评选中名列前茅。建立教学团队“一项机制、三项职责、六项规章”,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倡导尊师敬长、推动中药学传帮带教学师承体系建设,促进教学交流与青年教师培养。《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医药报》多次报道,受到同行广泛好评,在同行中发挥着突出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