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画像 为时代立碑——鲍加的艺术足迹
【红色印记】
作者:杨国新(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四十多年前,我和同学去九华山写生。一天清晨,我们沿着山路行走,发现在晨雾弥漫的山谷溪流旁有两个正在画画的人。仔细看去,认清了其中一个是时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鲍加。我那时刚从艺校毕业,初出茅庐,但鲍加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我本想和同学一同下到谷底观看他们创作,但终未敢靠前一步,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和同学相互埋怨因胆怯而错过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激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油画·局部) 鲍加
淮海大捷(油画) 鲍加、张法根
极目楚天(油画) 鲍加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鲍加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艺术家,他凭借自身卓尔不群的天赋和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在二十多岁时便显露才华,以一幅《淮海大捷》蜚声国内外。淮海战役的战场上,革命部队乘胜追击,一名马背上的战士警觉地回头眺望,远处的战士们高举红色旗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明亮的天空预示着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这幅由鲍加、张法根创作于1961年的作品,将色调的冷暖、明暗对比运用得恰到好处,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此后,鲍加的创作才能如井喷般不可阻挡,《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激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以独到的视角锁定了特定的历史瞬间。画家运用熟练的技巧,借助朴实的造型,在画作中倾注了对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的当代情怀。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充分感受到鲍加对大型油画创作的结构设计和空间营造的非凡能力,及其学术追求和审美品位。众多佳作不仅奠定了鲍加在中国油画界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在感受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体悟到一个画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鲍加是一位勤恳的开拓者。20世纪80年代初,鲍加走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锤炼了不畏艰难、敢于实践的艺术性格,创作出《极目楚天》《银色的大坝》《大漠千里》等一批以祖国建设、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作品,其油画创作也更具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现实主义特色。在此期间,鲍加还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中国油画史上知名的“黄山会议”。会议反思了过去油画的单一创作模式,主张观念更新,强调从艺术本体中发挥创作个性。刘海粟、吴作人、艾中信、罗工柳、吴冠中、詹建俊、靳尚谊等中国油画界的重要人物悉数到场,在推动多样化艺术形式、探讨中国油画艺术未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引起美术界的强烈关注,从而拉开了中国油画走向新征程的序幕。
鲍加不仅是安徽省美术界的前辈,更是青年一代画家的良师益友。我们这一代的很多油画家都受到过他的帮助和指点。每次在画展上发现有“苗头”的好作品,他一定会倍加关注。那个时代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鲍加总是亲自写信给画家本人,在信中对其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每每让青年画家从中受益匪浅。记得1985年鲍加从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归来,为安徽省油画界举办了几场油画讲座,场场爆满。年轻的油画家们都想亲眼看看鲍老从欧洲各大美术馆拍摄的油画幻灯片,并聆听他从色彩、结构、技艺等角度的评述,以及对欧洲油画作品的理性分析。在那个年代,鲍加犹如一位引领者,手持明灯,带着求知若渴的青年画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油画艺术的殿堂。
随着年龄的增长,晚年的鲍加并未停下追寻艺术的脚步。他的创作逐渐转向风景题材,祖国的大江南北无不留下他写生的足迹。我们能从《黄山人字瀑写生》中领略“云飞水飞山亦飞”的气魄,能从《银杏树下的金色民居》里感受秋日暖阳洒满大地的祥和,还能从《塔川写生》《东山岛秋林》《沱江岸》等作品中体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尤其是他于2012年赴欧洲创作的写生作品,不仅在写实的基础上汲取了印象派的色彩技巧,更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充满异域风情的美丽景色彻底激活了鲍加内心涌动的色彩力量,使得这批作品不仅具有油画斑斓、明亮的色彩肌理,也充溢着“以形写神”的艺术思考。正因为鲍加在油画的创作语境中不忘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才使其作品既有客观再现又具主观精神表达,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2021年是鲍加从事艺术创作的第七十个年头。“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碑”是鲍加践行一生的艺术使命,其深厚的学养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也必将与那些散发着浓烈时代气息和温暖生活质感的作品一起,被时代铭记。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6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