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带教案例-手指麻木
“摆位并非一种技术,而是一套完善的诊疗体系。”
01前言
有时被问到手指痛的患者要怎么摆位?
答:“不知道。”
没有详细的描述,缺乏详细的触诊,无法构建患者身体的整体观,实在是无法做出判断,可回答了不知道三个字,内心又升起愧疚,思来想去总觉得该奉献一些,于是针对手指痛的患者整理出案例讲解,希望能帮到一部分朋友。
02案例
半个月前接诊了一名中年女性患者,主诉右手痛、麻木,具体痛点在前臂腹侧,以及第1、2、3、4手指掌侧+背侧,疼痛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右手无法负重,无法炒菜做饭,骑车时抓握把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痛,每天凌晨4、5点就会痛醒。
问诊,
无受伤史,无手术史,胃口良好,个人状态良好,身体其他部位良好。
思路剖析,
一、患者主诉的疼痛区域在前臂腹侧和手掌,主要为正中神经支配支配,首先确定了查体过程中,要针对正中神经的穿行通道做详细触诊,
二、骑车过程中抓握时间过长会引发手掌、手指痛,属于典型的正中神经卡压症状,因为在抓握车把时主要为前臂屈肌的向心收缩,收缩时肌肉张力升高造成神经卡压为常见致痛因素,进一步确定了需要针对正中神经通道做详细触诊,
三、每天凌晨4、5点痛醒,这一类好发于夜间的疼痛,大致可归咎于这么几类原因:
①骨结核、肿瘤等恶性疾病常会造成夜间痛,
这一类问题是手法治疗的大忌,要详细问诊了解患者近期健康状态,一旦存在精神状态差、体重变化明显、痛感剧烈时无法缓解、喷射状呕吐、排便出血等等明显症状时,优先建议患者在医院进一步检查。
②炎症也会造成明显的夜间痛,
先了解炎症的定义:
“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相信大部分老师应该遇到过肩周炎、急性落枕的患者(此处的肩周炎可理解为冻结肩),需要注意肩周炎、急性落枕与功能障碍的区别,尽管二者的表面症状相似,致病原因却完全不同,
功能障碍的致痛原理大多为身体的张拉结构错乱,张力异常的组织造成了神经血管筋膜的卡压,激惹感受器后产生疼痛+受限的症状,其特点是治疗师可以在肩关节周围触诊到异常的张力结构,将结构调平衡后,异常张力消失,肩关节的受限症状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而肩周炎患者,在触诊过程中发现肩关节周围几乎没有张力异常,软组织松软、弹性良好,之所以关节受限,是由于关节囊内部产生的粘连。因此,常见的针对外周筋骨系统的治疗措施,例如筋膜压揉、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可以改善关节周围疼痛,但对于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效果几乎为零。倘若此类手法能大幅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该患者就不属于冻结肩。
目前针对冻结肩效果比较明显的方法有:关节松动术和肌骨超声下针刀松解关节囊内部粘连,其中关节松动术费时费力,患者也需要忍受疼痛,实在是一个煎熬的治疗过程,所以常常推荐患者采用肌骨超声下的针刀治疗解除粘连。
此外,这一类肩周炎、急性落枕,在进行炎症反应检查时,例如C蛋白反应、血常规、血沉,并未出现明显炎症指标,视觉上关节周围并未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因此并不能准确的称之为“炎症”,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才出现了“无菌性炎症”这个词。
相比于关节功能障碍,肩周炎(冻结肩)和急性落枕会造成几乎所有角度的关节活动受限,所以患者常常抱怨,低头不行、仰头不行、转头也不行。而关节活动障碍的症状则轻松很多,例如颈椎的关节功能障碍基本为某一个方向受限严重,其他方向没有受限或者受限程度较轻,所以患者常常描述,低头疼痛仰头不痛、向左转痛向右转不痛。
形成二者区别的是,肩周炎(冻结肩)、急性落枕发作时,患者大片的筋膜结构“粘连”在一起,而肩关节功能障碍仅仅是部分层面(角度)的筋膜牵扯所致,并且肩周炎(冻结肩)患者夜间痛明显,急性落枕患者也会描述躺着疼痛明显,而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在仰卧位基本没有症状受激惹出现。
④筋骨出槽导致的夜间痛,
上一篇文章详细的讲述了筋出槽骨错缝的状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摆位体系中的筋出槽、骨错缝
筋骨结构错乱后,不连贯的张力产生结构间的张力落差,激惹感受器从而引发症状,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白天或黑夜并没有明显区别。
但仍存在一些特例,当错乱的筋骨结构卡压到神经、血管时,由于白天日常必须的肢体活动,可以保证张拉结构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对神经、血管的卡压程度较轻,因此白天的症状往往比较轻。
夜间静息状态下,错乱的张拉结构卡压持续卡压神经、血管组织,并且随着静卧的时间增加,不对称结构间的张力差逐渐增大,直到早上醒来时达到峰值,往往起床的那一刻是症状最重的时刻,忍痛活动之后症状会明显减轻,这一点和内脏筋膜牵扯导致的夜间痛类似。
但二者仍有区别,筋出槽、骨错缝常发生在关节周围,如颈椎关节突、肩甲胸壁关节、腹股沟区域、膝关节后侧腘窝、踝关节等。在临床上,我个人遇到了足跟痛,解决思路多为内脏筋膜+小腿三头肌筋膜,治愈率很高。
03诊疗思路
思路回到这名患者身上,问诊查体后,基本可以排除①骨结核、骨肿瘤和二炎症带来的夜间痛,触诊腹部张力良好,大概率排除③内脏筋膜的问题,剩下的关键就在于查找④筋骨系统的问题。
于是从手指、腕关节、前臂、肘关节、大臂、肩关节、肩胛骨、胸廓进行触诊,重点关注正中神经的筋膜通道,当触诊到肘关节前侧时,发现异常张力点,位置大约在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旋前圆肌近端。于是果断对张力点进行摆位手法恢复其结构状态,一次手法后,患者反馈手掌痛、前臂痛症状大幅度减轻,并且在第二天、第七天反馈如下
第二天反馈如下,
治疗后第七天反馈如下,
对这名患者的治疗只进行了两次,为了体现摆位手法疗效的持续性,因此两次手法之后的治疗多为烤电、中频为主,没有反复手法治疗,但患者反馈症状消除后状态维持良好,符合正确治疗思路的评判标准,治疗、愈后、防复发。
04治疗手法
治疗中的两个关键点是诊疗思路与治疗手法,前文解释了诊疗思路,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下治疗手法的选择。
我在治疗中会将患者的症状分为外周筋骨体系的问题和内在问题。
1.外周筋骨体系问题容易理解,即筋出槽、骨错缝为根源的结构混乱,当然,运动康复中讲的关节功能障碍也属于外周筋骨体系问题。
2.内在问题是我个人的总结,像是偏瘫后期(12个月后)患者的肢体出现高张力,是由于大脑中枢受损,对外周肌肉的抑制作用降低,外周肌肉自主收缩出现的高张力,这一类典型的中枢受损问题很难通过手法得到改善。此外,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在影像学+测试+体征均符合的情况下,也很难通过手法改善。我个人每天都会遇到5个以上的腰痛患者,这些患者带着腰椎的影像学资料,自述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腰痛,尽管患者通过手法后基本都能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我仍然不敢自称治疗好了腰椎间盘突出。
只是因为目前的医疗体系将影像学突出与疼痛绑定在一起,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无必然关系,腰椎间盘突出完整的诊断一定要包括影像学+体征+测试。
这名手臂痛患者属于典型的外周肌骨症状,治疗此类外周筋骨问题,核心在于找到结构失衡的关键点,文中患者的结构关键点在前臂屈肌的起点,也就是肱骨内上髁附近→
图中可以看到正中神经穿行在前臂肌群中,可能会受到旋前圆肌、指浅屈肌等软组织的压迫,思考到这里,解除卡压不就行了?
NO,真相不止于此,更进一步思考卡压是如何形成的?
:摆位体系中称之为骨错缝、筋出槽,指的是当筋骨结构的位置状态发生变化后,软组织本身的张力会增加、弹性会降低,周围结构会受到牵扯就如同文中描述的神经被软组织卡压。
用一个视频解释筋出槽的状态,
从视频中,想必大家可以理解,此类“高张力肌肉”产生的原因是受到其附着的骨骼牵拉而偏歪,想要修正出槽的软组织,并不需要拉伸、压揉等等暴力的手段进行治疗,只需要将筋骨结构的状态摆正即可,上文中的案例就可以作为疗效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