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建筑赏析,设计源于传统的中国样式

上世纪90年代期间,中美关系变得日益强有力而且日益重要,这意味着双方互设的使馆需要升级扩建。在2009年4月,由华裔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正式启用,是中国在国外建设的规模和投资最大的使馆办公楼工程。而在这数月之前,即2008年8月8日,由SOM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已正式投用,为美国在海外建造的第二大使馆院落。

两国新馆均出自顶尖事务所之手,耗资之巨、面积之大、规格之高,显示彼此致力于维系和发展双方关系的决心。

以下,为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设计解析。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位于北京紫禁城东北方向的第三使馆区,占地面积10英亩(4公顷),项目面积为500,000平方英尺(152,400平方米),耗资4.34亿美元。

新使馆由6栋建筑组成,包括一座领事服务大楼、海军陆战队兵营及边防检查站。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是一座八层楼高闪闪发光的玻璃大楼,其幕墙会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玻璃面板之间切换。大楼在夜间熠熠生辉,如同一个古式纸灯笼。

新使馆的现代建筑源于传统的中国样式。楼与楼之间彼此分离,但由翠竹掩映的小径和一系列的景观花园或者说“户外房间”连结在一起。新使馆有3个按照中国的城市花园和庭院建造的“小区”:东侧尽头是一个领事/签证小区,业务小区位于正中,公共小区在西侧尽头。所有的小区都通过花园,庭院,木桥和荷塘相连。

大使馆的设计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行人通道在整个场地蜿蜒曲折,而庭院和小型绿化空间类似中国古典园林。视觉艺术也对地盘的设计产生影响:除埃尔斯沃思·凯利和路易斯·布尔乔亚捐赠的作品外,著名雕塑家杰夫·昆斯也受托为大使馆综合体专门创作了“郁金香”雕塑。

新使馆在环境可持续方面树立了典范:

  • 采用的是高质量、低生命周期成本的建筑材料

  • 使用大面积的自然光有利于保持低能源成本

  • 雨水被保留在庭院里,并通过一系列的荷塘净化

  • 白色的屋顶加上最新的机械系统减少消耗和碳排放

所获奖项
2013:绿化外交倡议(GDI)奖美国国务院
2011:造价超过1亿美元的国际建筑项目美国结构工程师协会全国理事会
2010:优异奖:地标建筑北加州结构工程师学会
2010:中国“好设计创造好效益”奖:最佳公共项目建筑实录
2010:优秀奖美国建筑师协会——加州理事会
2009:卓越建筑奖:嘉奖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
项目概况
地点:中国北京
建筑设计:SOM
景观设计:Peter Walker and Associates, Berkeley, California
项目完工时间:2008
用地面积:4公顷
项目面积:46,500平方米
建筑高度:45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