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产人,〔极端〕且〔千奇百怪〕的买房观
01
亡命之徒。
长期浸润在销售一线,让他对市场很敏感。2008年重庆楼市低点时,分别在南坪和大坪买了房。两年后卖出,彼时还是置业顾问、才大学毕业的他,第一次尝到数钱的快乐。
从这以后,他就像一个食髓知味的赌徒。透支信用卡、找各种途径贷款、向家人朋友借钱……为了买房,把杠杆用到了理论上的最大值。
最高峰时,他手上有8套房。
朋友B,某地产公司投资总。
做多了拿地研判,让他更了解区域发展和政策导向。而公司受业绩考核,明知有风险依然会“慷慨”拿地。
潜移默化之中,他在买房这件事上的胆量,比普通人大得多。A手上的8套房,在他面前也只能自称一声“小弟”。
02
极度保守。
这类地产人最容易出现在财务端口和法务端口。财务,投资时要算尽每一分钱的回报;而法务,投资时要算尽每一条潜在风险。
一年哪怕只投一套房,对他来说都是轻轻松松的事情。而实际上,目前为止,他只有1套房。
他说,要是每天在账户里看不到钱进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也曾不遗余力地向营销口灌输自己的观点,负债控制在30%-50%才是健康的,你们这样搞迟早一天会崩盘。
结果,四处贷款买房的营销口,不仅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还能大赚一笔。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很眼红,但依然觉得“迟早会崩盘”。
朋友D,某地产公司的法务总,也是年薪上百万。
他的眼光非常准。从红旗河沟到照母山再到中央公园,他都押对了板块,也买到了板块里相当划算的好房子。
但工作原因使然,他对风险非常敏感,每一次买房都无比纠结。时过境迁,他只有3套房。
03
专注商铺。
这类地产人,最容易出现在运营端口。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通常会和商业的招商和运营挂钩。
别人投资首选住宅,见效快、来钱多。他投资只买商铺且只买社区门面,前前后后买了七八套商铺,当一个开心的“包租公”。
前几年时他确实在这上面尝到了甜头。一套社区门面,二三十平米,单价低总价低月供不多,租金可以覆盖大部分贷款,甚至还能有点盈余。
但这两年,他觉得自己被套牢了。
实体经济被冲击,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商铺的租金上涨乏力、资产增值更乏力。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收租的执念,而是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
这也是地产圈很神奇的现象,身处高位的领导可能还不如手下的员工会投资。
有可能是没时间做投资。
朋友A做销售十几年,不是没有机会升职,是他不愿意升职。在他看来,升职之后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投资,反而耽误自己赚钱。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领导曾经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这辈子,只能当个高级打工仔了。
有可能是看不上这个钱。
地产高管,尤其是坐在区域总、城市总、集团总的位置,每年的工资收入、奖金激励,哪一项加起来不是甩普通工薪阶层几条街。
也有可能是没钱去投资。
06
朋友C和朋友D,仍然是坚定的保守派。各自握着手上的1套房、3套房,都不考虑入场“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这一次,谁能笑到最后、AB会不会崩盘,其实很难说。
从我个人出发,非常不建议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去效仿AB的投资方式,风险太高。也不建议对商铺情有独钟,专业壁垒太厚,一不小心就被套牢。
如果你一定要投资,保值也好、增值也罢,请为自己留足3-5年的流动现金。如果留不了这么多,也要保证自己的负债在可控的范围,最好不要超过50%。
——说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