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识古玉“老玉新工”(升级版鉴伪要领)
古玉辨仿
在于辨识古玉后雕
新玉摹古和新玉臆古几个方面
而就古玉后雕来说工断沁则是不可或缺的辨别要领
古玉后雕,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数量庞大,或据调查可能占据假仿古玉的一成之多。
此类假仿,又称老玉新工,料是老的,工有半留老半新仿、型也有随原形就仿、纹也是半留老半新仿、沁是老的尽量予以保留,所以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杀伤力,辨别古玉后雕需要极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较长期的实践经验。往往遇资深藏友之间对一件藏品辨识不一、分歧较大时,要往古玉后雕的方向上查找原因了。
老玉新工辨仿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否存在“工断沁”现象。
同样的工断沁现象,可以从古玉补琢的到代真品上观摩其状态——先欣赏两件乾隆皇帝把玩的两件高古玉。
作为一个收藏大家,乾隆爷有个特点,就是收藏的同时还会考证相关历史典故、文物的生产制作的脉络,或是题诗表达个人感受,或对文物进行加工,在文物上留下许多收藏痕迹——就是鉴赏之后,多要题字钦印,甚至高古玉上都要御题雕刻一番。所以在乾隆皇帝把玩过的高古玉上,可以切切实实观赏到古玉工断沁的痕迹。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高古玉“圭王”——龙山文化鹰纹圭
此圭一面牙黄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黄泛灰,下半部赭红色,刃部近黑色;窄长梯形,平直正刃,玉刃颇多使用崩伤痕;玉柄端也有伤缺、一圆孔,玉孔壁光滑;玉圭之中段的两面,均浅浮雕神秘的花纹;玉圭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制诗和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图2)。
图2-1
图2-2
图2-3
这是一件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玉圭,沁色浓郁所以加琢的图文显然是典型的工断沁的痕迹了(图3)。
图3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齐家文化玉璧(图4)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这件齐家文化玉璧本为素面。乾隆格外珍视,为其专门定制一件木插屏架,专门放置玉璧。玉璧之上,还有镌刻有两首乾隆的题诗、五枚钤印。诗中可知乾隆鉴赏玉璧的质地、色泽、形式,同时认为此物古穆,应为虞夏时代的产物。加琢的题诗、钤印也显然留下了清晰的工断沁的痕迹特征(图5)。
图5
以上是清代皇帝在真品古玉上“补琢”形成的工断沁,乾隆时代至今又经过了几百年,其工痕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新”痕,但是依然新痕、老沁鲜明对照。
与古人制玉专挑上好之料所不同的是,今人仿古或者擅长于用老料或者经过自然风化的带皮料,甄别是否工断沁就要从辨识是否为“工上自然态”了。以下一组工痕或许能够察看工断沁(或者色)的仿古痕迹了(图6)。
图6-1
图6-2
图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