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一则:有能力的人,不在情绪上较真

有一句古语说,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当一件事降临在我们身上,那么就好好应对,不带有怎样的情绪的解决它,甚至是有效率的找出解决的方案,并改进,这才是进步之道。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掩藏在情绪的控制之中,不随意发泄情绪,不做情绪的束缚者,不被别人束缚,有这种良好情绪的人,相处起来越来越感觉舒服。

看过曾仕强的一篇文章里说,中国人,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他是从管理模式上去说的,比如,从对事、对人的角度上看,先情后理,让别人舒服了,也就是共情,再去处理事情,而西方的特点是,全部的理性化,对事不对人,把事情做到某个标准上,而不干涉其他。

而他也说,在中国,做到完全的对事不对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一个讲人情的国家,必然要考虑的是人性。

对事不对人的方式,是一种只有在发生在问题上才能表现出来的方式,我们发泄情绪,指责对方,甚至愤怒到极点,都无济于事,只有关注让彼此更好的那个结果,想方法把它扭转,不陷入无限的情绪中浪费精力,不人身攻击,不自怨自艾,浪费彼此,浪费自己。

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将情绪浪费在消磨时光,互相争吵,埋怨对方,或者努力的改变对方的习惯上,这将无端的消耗自己,让自己陷入一种情绪怪圈之中。

身边有一个朋友和我聊天说,当她参与管理时,她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抱怨不迭,对她战战兢兢,渐渐地不愿意和她说实话了。后来,她发现,她从未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过问题,只是按自己的行为模式推了下去,并一直在强调,人与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为什么她认为容易的事别人就做不到呢。

陈丹青说,学习画画说容易还是容易的,只要你用心刻苦坚持下来,长此以往总能画的不错,但某一天,他站在梵高的画作面前,他坦然承认,“但有些人,一下笔就是天分,天分这种东西,你是学不来的。”

但这绝不是不努力的借口,即使没有天分,做一个好的画家,或者什么别的,和别人计较不着,干涉不着,只和自己死磕。

记得倪妮的一个电影叫《二十八岁未成年》,里面讲的是一个偶然得到魔法巧克力的女孩,只有在吃它的时候,才恢复了年少般的自信和超能力,看过觉得有时候特别像越来越长大的年轻人,我们时而撒娇、恐惧、失落、没有安全感,情绪一大堆。

多数身边人,大概脱口而出的是那些看上去困扰着她的事情,比如糟糕的天气,被人踩脏的皮鞋,新调来的领导会是什么模样等等,或者是,当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棘手的问题,最先涌出来的是一团团情绪,或归结于自己,或归结于环境,当然更多的是指责,而不是反观己心。

学会让自己关注结果并为它负责,就能把不必要的情绪渐渐释放掉。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