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我活的游刃有余
一直以来,“人性”这种微妙的东西,于我而言总是参悟不透,从以往的非黑即白的固执己见,也许随着时间,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淡淡的体会。
偶然,读梁冬解读的庄子的人世间,忽而多了一些释然。也多了一份,对许多人,许多事的理解,是因为内心深深的所触发的人性的种子,也会疼痛,慌张,流泪,脆弱,这都是必然的,也唯有这些必然,才会懂得身为对方的不易,如果懂得他人的不易,才真的生不起恨,起不起念,因为许多东西,每个人都存在。
无法做到站在心灵的甚至道德的制高点上做出任何批判,然而如果曾经这样做过,就会懂得,终有一日,你也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心境,比如庄子说,你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无形之中,相当于把别人当成恶人,后来细细的回想,曾经,是不是也有某个念头,无形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好人”,去审视,去判断,去看待了。
看宗萨仁波切推荐的电影,罗生门,日本,1950年的旧片,可谓百年经典。讲述了一个强盗、武士、女人之间因为这个女人引起的杀戮,旁观的是一个樵夫和僧人,然而,武士死了,于是每个人都按照对于自己有利的方面陈述着所谓“事实”,看似荒谬,不能自圆其说,但却无比真实。
这之中,旁观者也未必清,但总能因此而生发些慈悲来,或是惭愧,或是觉醒,或是并没有因为看清“人世间”的相而失去善意,因而心生慈悲。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罗生门,永远无法说清谁是正确的,每个人都只呈现着自己认为事实的那个真相。修行者的心,一旦不宽容,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主义,山头主义,见地便有落处,见地若有落处,如何见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
于是,更想起,人性中的我执,对其的释怀,对其的原谅,反而没有太多的恨意,只是常常的望着它,于脑海,于意识间。
有人问我,你的文字里为何不见丑恶,不见悲伤,不见那些尘事纷扰,我沉默了许久,没有作答,然而在某一日忽而细细的想来他的话,是一种慈悲,是的,唯有看穿了沉默的回声才有力量,也唯有足迹踏过,不躲避,不偏见,是有怎样的东西,是不敢,还是不愿,亦或是深藏于更深?
尘世中,每个人都有要面对的问题,有的周而复始,有的层出不穷,也有那么多人仍沦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心的一角总是脆弱的,所以选择的躲避或是谎言,但仍庆幸,因为有了如此的感受,才有慈悲。
读书,见有这样的一个绝世女子,活成了一缕烟,她叫言慧珠,师承梅兰芳,是梨园界的皇后。她在自述中道,妈妈在世的时候,曾跟咪咪姐姐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一要感情,二要钱财;感情是会变的,没有了,还有钱这根线拉着,还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这是妈妈从严酷的生活实际中得出的肺腑之言。妈妈是极需要感情生活的人,但她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感情生活,她受够了男人的欺骗。感情没有了,于是,她就拼命地赚钱。”
我不知道,是不是她也从中感染了这样的命运,于是她也贪恋爱,也贪恋金钱,只是因为那匮乏的安全感,如果没有一场革命,她的金银细软,她的身价不菲,都还在的,就不必夺取了她那高傲的如尤物一般的性命。
有些人的骄傲覆灭了,有些人随着光阴释怀了,回看,并没有什么错或是对,反而升起一种悲悯之心,内观之心,原来,我亦会贪着,面对深切的灵魂,做出同样的抉择,是业力,也是命运使然。
佛法中的地藏法门,地藏菩萨使用的法器叫占察轮,依据《占察善恶业报经》,占察木轮一套共有十九枚,通过占察心轮,占察自我,可以去除我们的怀疑心和邪知邪见,趣向正道,到安隐处,无有忧恼。
然而,我亦是将其当做自我的清醒,自我剖析那样,审视着自己深藏的贪爱,审视着自己的意念,提醒着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放下一些事,让彼此舒服,让自己舒服,真好。
人活着的确不容易,变迁的尘世,读不懂的人心,放不下的责任,经历不完的坎坷,于是,就不要在追逐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了,追不上的事,不追,够不到的果子,等它随缘落下,看不惯的便渐行渐远,要读懂自己,难也简单。
孟子说:人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
告子说:人性不分善恶。
而苏轼亦说,彼以为性者,果泊然而无为耶,则不当复有善恶之说,……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也。圣人无是,无由以为圣;而小人无是,无由以为恶。
记得有一则禅宗公案,寡居的老婆婆和她的孙女一起供养着一个行脚到此修行的僧人。她们每天准时给修行的僧人送去素斋和水,僧人则专心参悟佛法。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很多很多年过去了。
这期间,僧人很感激老婆婆和她的孙。
在少女送来斋菜时他也曾心不静,想入非非,他把这当做考验,一面参禅,一面压制情感和欲望。
少女对僧人也有恋慕之情,老婆婆看出来了,便要少女去向僧人诉情,顺便看看僧人的修行境界。
少女来到僧人修行的茅舍,一身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她在盘坐的僧人面前转个圈,问他:
我漂亮吗?
僧人猜到这是试探,便偏过头去,回答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僧目无色相。
少女虽然听不懂,但显然僧人没有回答她想要的答案,眉头便皱起来。
少女又跪坐在他身边,告诉他:
我对你有意,你知道吗?
僧人怎么会不知道姑娘对他的感情?
小僧不知……
姑娘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眼眶含泪,又问:
那你呢,你对我就一点未曾动心?
僧人怎会未曾动心,可他不能承认,低着头说:
小僧心无旁骛。
听到这,门外的老婆婆闯了进来,厉声对僧人说:
原来这么多年我们就供养了你这么个无情无义的东西,你走吧,这里再不留你。
僧人被赶出茅舍,僧人悲叹,迷茫,到底自己有错没错?有错,错在哪;没错,何以这样的下场?
迷茫的路上进了河边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庙。
僧人站在菩萨像前诉说自己的遭遇和自己的迷茫。菩萨便在僧人面前显像,高坐莲台,法相庄严,僧人连忙跪拜叩首请求指点。
观世音大士笑着问他:
你抬头看我,我漂亮吗?
僧人一惊,愣愣地点头。
观音大士又问:
你爱我吗?
僧人呆呆站在那,半晌,菩萨微笑着离去,而僧人终于悟了,热泪盈眶。
原来,自己是僧人,为人,可以皈依佛门修习佛法的“有情众生”。既然“有情”,为何不认。
为何不认,当我读后陷入沉思,或许这便是隐藏于心的那份羸弱,或是总有不敢面对于心的窘迫,也正因如此,忽而体会到了虚无的白。
三生三世里的东华帝君与凤九的爱情,因为帝君的坦白,而躲过了桃花劫,他始终是理性中带着爱的,有爱但不痴缠于心才可谓解脱,只是这样的人,世间又有多少,到底是修为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