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羌寨
个人简介:周英如,四川成都人,成都翰林艺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班毕业。先后进修于姚思敏工作室及北京中国国家画院,荣宝斋画院,清华美院全囯美术理论与研究吴休导师工作室。作品早期多以小写意,且淡雅厚重。后又多以工筆重彩艳丽雅致为主。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出于对被破坏的家园和遇难同胞的深切怀念,又创作出了一批以汶川羌寨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画院美术馆及北京全国政协礼堂等多处展出,受到广泛好评。并被多家大型机构和藏家収藏。2010年中央电视台网络华人频道对其作品作了深入细致的専题报道。2016年作品<花动一山春>参加了首届中国工笔画省际联盟优秀作品巡展四川展。現为:中囯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囯画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优秀美术家周英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坛四人行>电话:18382098369
周英如老师和马识途大师作品欣赏:
我 画 羌 寨汶川离成都200多公里,地震前那里山高水急,悬崖陡峭,是山水画家写生的好地方。我们经常到那里写生。汶川的高山好像被中间的国道分成左右两半,乘车从那里过随时可以看见两边山上散散落落的羌寨,那些羌寨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山顶,由一些方形、平顶、土黄色的房屋层层叠叠组合而成,灰色的一片谈不上美,只是感到有些神秘奇特而已。直到后来我真正进入羌寨里面,那里的美征服了我,才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它的看法。那是2003年5月,我和几个画友到位于国道旁不远的木卡羌寨写生,那时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寨子里樱桃红成一片,矮矮的樱桃树挂满了果子,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鲜嫩欲滴,那些果子不用手用嘴都能够着,整个寨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果园。除了樱桃还有桃树、梨树、核桃树。那些苍老高大的核桃树在仲春的阳光下正使劲张开大片嫩绿的树叶,阳光从树叶中斑斑点点的洒落下来闪烁着翡翠色的光亮。鲜红的果、翡翠般的树、灿烂的阳光、浓烈斑烂的视觉效果,一下就抓住了我们的眼球。穿过一大片果园来到木卡寨的山寨门口,山寨的大门是一排有四五层楼高并有很多窗户像城堡一样的建筑,城堡的中央有一个小小的门洞,这就是木卡羌寨的寨门。进入寨门是一条又黑又长九曲八弯的通道 。据说木卡寨从三国起就战火不断,这样的建筑是抵抗入侵最好的堡垒。穿过这段通道进入寨里,寨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或聚或散居住在一座不高的小山上,一条条石阶小路通向每户人家。山上有很多树木,山脚下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核桃树、高大苍劲,树冠几乎有半个山头高。我们顺着一条宽一些的石阶向上走,快到山顶时见路旁有一个圆形石桌和几个石凳,我们坐在石凳上休息,和这家主人聊起家常来。主人很热情并邀请我们参观她的家,她的家从门厅进去,门厅很大,有沙发、彩电、墙上挂着几张颜色鲜亮的风景画,地上铺着淡花的彩色地砖,很整洁。在主人的引领下,穿过门厅,拐弯顺楼梯到了二楼,楼上有带栏杆的走廊,走廊的一边是顺山坡的小院、有树和花草,一边是并排的二间卧室,卧室不大但敞亮,深枣红的木质地板有八成新,家俱很简单但摆放合适、整洁。主人说这是两个女儿的房间她们在城里上班节假日才回来,看完楼上又带我们到后院,后院是厨房、卫生间,浴室和花园。这里原本是一块坡地,主人把它收拾得很平整。砌了一个很大的鱼池,满满一池水养了不少鱼。院里也有石桌石凳。小院的四周种了不少瓜果草木。这个小院就在厨房的旁边,进出很方便。可以想像在夏天或什么时候一家人围着石桌喝茶聊天,该有多么惬意。我们从厨房走过时发现厨房里有一口很大的石板水缸,水缸一面是石壁,三面用石板围起来,里面装满了水,黑洞洞的。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是一个泉眼,果然一小股泉水正顺着石壁缝汨汨地流到石缸里。我们用水杯接水喝了几口,十分清凉、甘甜。石缸就在灶台旁边,用起来比自来水还方便。没想到寨子里一户普通人家,住在几乎全木质结构的房间里被果木花草簇拥着,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喝最清纯的泉水吃没污染最新鲜的蔬菜,和城里人相比那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木卡寨里还有些院子院里院外绿树环绕虽没进去相信也同样精彩。因为有了木卡寨的感受,激励我又去了几个别的寨子,所到的地方都有新的感动,都留下深刻印象。理县雪城与成都相距400多公里,比木卡远许多。那里高山耸立连绵不断,大歧寨就隐没在高山之顶。在雪城还有一些靠近山峰的羌寨,往上远远望去那些房屋就只是个灰点,一条不到半米的羊肠小道盘旋而上通向那里,我想住在那应该一生都难下山几次吧。后来到了大歧才知道大歧比那些村还要高。那一天我们顺着一条乱石扎脚的盘山小路,迎着山风,顶着烈日,背着沉重的背包和画板,步行了四五个小时才到大歧。山风弱了,烈日已下山,我们一行人安顿下来天就全黑了,夜里山中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一早,站在屋前一看几乎傻眼了,只见四周结了一层白霜,再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只看见山脊,山脊上罩着一层簿簿的白雪,要知道那时正是初夏季节,在成都人们早就穿上单衣短袖了,我们带的衣服太少、很冷。但并不妨碍我们的大好心情,村里的一切那么强烈的吸引着我们。大歧有一条光洁平整的小路,从寨头的第一家顺势而上到达寨顶的最后一家,象纽带一样把村里每户联结起来。小村里大概二三十户人家。我们顺小路从寨头第一家往上走,这里的房屋比木卡更古朴苍老。村里有不少 高大遒劲的古树,点缀在房屋四周,从哪看过去都是一道风景。我们选了一处比较开阔的地方,有不少房屋,还有一棵硕大古老的核桃树。我坐在大树旁准备画画,细细打量这群建筑,看得出来己年代久远,没有上过油漆的门窗和用石片砌成的墙体被山风染成深灰色,略显单调,但这些房屋顺地势而建,相互借搭参差错落,十分生动有趣因而弥补了色彩单一的缺陷。相反因色彩单一使成片房屋浑然一体而形成大歧羌寨的一大特点。大歧寨的房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任何装饰,做工简单,门,窗,阳台这些装饰环节不但不装饰甚至用粗糙弯曲的圆形树干直接做成,但恰恰是这种质朴古拙的美,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我把画面的重点放在一处老宅上,老宅是一处典型的羌寨民居灰色方形平顶,一楼一底,因年代久远,大门和墙体已有些歪斜,被两根粗壮的园木支撑着。它的外墙绉绉巴巴象一位老者的皮肤,墙上的裂纹就是老者皮肤上外露的筋脉,老者柱着两根拐杖颤颤悠悠地伫立在那里,旁边巨大的古树枝干舒展遒劲象伸出的手臂把老者搂在怀里,不愿它离去。天又开始下雨了,而且是雨夹雪,嘀嘀嗒嗒打在雨伞上,握笔的手冻得不停地颤抖,但心却是热乎乎的。因为那一刻我看到了自然的呵护与温存。人们依靠自然的馈赠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之顶,用山上的石片、泥土、树杆搭建自已舒适的居所,并一年年一代代的延续下去。接下来几天,我们对小村有了更多的发现和了解,这里山高水也高,不知水的源头从何而来,村民把水引到地里和水池中,一年四季从不缺水庄稼和蔬菜长势很好。他们种玉米、土豆、萝卜、花椒、辣椒、还有很多青菜,并饲养猪、羊、马、骡,甚至奶牛。每天看着村民牵着牲畜到山顶放牧,傍晚又从山上回来。这里每户人家的厨房都挂满了腊猪肉,那是过年宰杀储存下来的,整只猪从中分开撒上盐,挂在厨房的梁上,从房梁一直到地面,十几二十片的挂在那里,尉为壮观。人从挂满猪肉的夹缝中穿过,使主人特别有成就感。据说这里的风俗是谁家的猪肉挂的多,谁家就最富裕。那里的人不用过多的调味品,腊肉烧菜就香味十足了。很多商品对他们都是多余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寨子里没有商店的原因吧。我们坐在老乡家屋顶的露台上写生,看着牛羊从小路上经过,耳边传来母鸡下蛋后咯咯叫声、公鸡高吭的打鸣声、和混杂的鸟声,看着飘动的炊烟,闻着炊烟里类似烤玉米的柴火味那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浓浓地弥漫在周围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羌寨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既有炫彩滨纷的美,又有古朴典雅之美。它给我的印象好比汉代的书法,古老、拙扑、厚重、妩媚,它是天人合一的经典之作,是远离尘世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园。可惜后来因为离开成都没有时间再回去。再后来2008年5.12巨大的地震灾难降临到那里,我没有理由相信那些纯木质结构的房屋在巨灾面前不会被摧毁。那一刻我有过永失我爱的悲凉。羌寨那一方古老家园,早己成了我心中最圣洁的地方,是我绘画生涯中取之不尽的宝藏,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把写生和记忆变成绘画作品,用以寄托我对那些己消失的古老羌寨深切的怀念。作者: 周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