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要灵活使用药物的特效性
中医有句话叫“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我相信每一个从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部分中医爱好者来说这个问题更是常态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觉得可以从学院派和中医爱好者两个方面来解析。
先说学院派吧,大学的课本大多数注重的是理论知识,而实际临床如何运用就要看授课老师的水平了,如果授课老师经常出诊看病,临床经验丰富的话,那么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穿插讲授各种方药的使用经验。如果授课老师临床经验不足,上课纯粹是照着书念读,估计听课的学生是没办法灵活掌握治病技巧的。
再说中医爱好者,中医爱好者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往往是通过看书或是看某些大师的视频讲座来自学中医,大多数的书籍或是视频讲座讲授的都是成功的医案,让读者(听众)学习之后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特别是某些大师鼓吹经方无所不能,鼓吹经方不可加减,只要使用用原方原量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于是特别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某某方太神奇了,某某疾病很好治,面对身体有问题的亲朋好友就跃跃欲试,诚然有一部分疾病可以比较容易治好,但是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又总觉得无能为力。
面对疾病无方可用时,其实正是医术提高的必经阶段。
因为方是死的,但疾病是多变的,同是感冒咳嗽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医者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之外,面对纷繁复杂的病症还要学会灵活加减用药,特别是要学会某些中药特效性,有些在中药课本上有讲授过的,有些中药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民间中医使用经验有记载,这一部分中药独特的应用方法尤其宝贵。
下面摘录一些文章说明药物的特效性:
李某,男,44岁,素患高血压和心律失常,近年又患牙痛,不时发作,每发上下牙疼痛剧烈,牵及左目伴头痛,口苦,口臭,头昏脑热,大便秘结,脉滑数。处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6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薄荷6克,服3剂,大便通畅,口苦口臭亦去,唯有牙痛不减,复诊于方中加细辛5克,1剂疼减,又2剂牙痛即止。(中医杂志,1993;(6):325)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牙痛是因为阳明内热引起的,从处方来看初诊用药是对症的,吃药之后大便通畅口苦口臭消除,但牙痛不减,在此基础上加了5克细辛牙痛才治好,从此医案可以看出细辛治疗牙痛有特效性。
细辛药性辛,温,热症引起的牙痛如果单独使用细辛可能也可以治牙痛但会导致热更甚,所以要配合寒凉的其它药味一起使用。
细辛治疗牙痛在中药课本上有记录,下文再分享一段用药经验在中药课本上没有记录的:
张氏早年随师祖陈关根先生抄方,见其治咳嗽,无论风寒,风热,皆用蝉蜕,而且用量5~10克不等,疑而问之,他讲:“蝉蜕能止咳嗽,特别是喉痒之咳,有迅速止喉痒而愈咳嗽的作用!”查阅有关方药书,未见有此记载,方知此法是师祖独得之秘。此后,治疗咳嗽,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常常加入蝉蜕一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中医杂志,1994,35(5):262))
阴肿之证,乡村男童患者居多。先辈秦伯末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说:“阴囊肿或连阴茎包皮通明,不痛不痒,多因坐地受湿,以小儿患者居多,用蝉蜕五钱煎汤洗涤。”蝉蜕煎汤外洗,证之临床,屡获良效。(浙江中医杂志,1995(11):520.)
以上三个例子都摘录于我师父袁遇秋先生讲授的中药课程,他讲授的中药课还有很多中药的特效应用经验,当然这些经验也不是他个人发现的,而是他长期收集整理出来的,但这些经验都是民间中医经过长期实践得出来的精华,如果单独靠自己摸索的话估计一辈子也难以总结几个满意的经验,所以要想快速提高临床水平,除了掌握基础的方剂之外,还要广读书,多吸收别人的经验,特别是灵活使用某些中药的特效性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