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好好运动,能防中风和房颤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按照各种权威指南推荐,每周的运动量真正达到中高强度运动≥150分钟,就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相对下降18%、卒中发生风险相对下降24%有关。
6月6日是第九个“中国房颤日”,而房颤现在的患病率也确实很高,各种媒体都在全力科普预防有多重要,运动就是被提到的预防方法之一。不过从既往的数据来看,运动防房颤证据并不太充足,甚至还有研究说运动员的风险更高。
导致证据不充足的一大原因,就是既往队列研究统计的运动量,基本是靠调查问卷收集信息,一般跟实际比起来……都是高估的,不知道是不是参与者们都虚荣心作祟。
所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做这次分析,就又想到了宝藏数据源——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在UK Biobank的50多万名参与者中,有10.3万人曾经佩戴过腕式运动传感器一周,这样记录下的运动量显然要可靠得多。
在排除佩戴时间不够\原本就患有房颤等情况的一批参与者后,有9.3万人被纳入本次分析,而从人群特点上来看,参与者的中位年龄是62岁,恰好是房颤、卒中和各种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年龄段。
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有46.8%的参与者每周中高强度运动≥150分钟,能够达到各种权威指南的推荐标准,但如果看调查问卷的话,比例就会虚高一些,尤其是说自己每周运动≥300分钟的参与者相对多了近七成(18.7%/31.9%)。
而即使是在这个年龄开始运动,对中老年人来说也不迟:在中位时间5.2年的随访期内,2338名参与者被确诊房颤,传感器提示的运动量达标,与参与者确诊风险相对下降18%(HR=0.82,95% CI: 0.75-0.89)有关。
参与者自行报告的运动量,与房颤确诊风险的相关性明显要低一些。传感器数据还显示,安排运动量最好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均匀分布到每一天,每周内每多一天运动量≥25分钟,就与确诊风险相对下降5%有关。
在卒中发病风险方面情况也差不多,传感器数据提示运动量达标,与参与者确诊风险相对下降24%(HR=0.76)有关,而且每多一天运动量≥25分钟,就与确诊风险相对下降10%有关,而自我报告的运动量还是相关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