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到《红楼梦》中的几副对联,只道是老生常谈,如今才明白,那些对联里的一字一句,都是人生。 后来进入社会摸爬滚打,经历了一些世事,方才懂得,有的人为了利益,能把假的做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而有的人为了往上爬,能把有的变成没有,把没有的说成有的。以假乱真,无中生有,让人防不胜防。
有大智慧的人看透了是非真假,却不说透,给人留余地。
世间之事,真真假假,看透不说透,知人不评人,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贾雨村去野外郊游,见到一座残破的寺庙——智通寺,门上有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对联的意思很明白,积累了下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但还是贪得无厌,不肯收手,等到走投无路之时想回头,却为时已晚。 譬如王熙凤,生于名门望族王家,嫁到声势显赫的贾家,成为大权独揽的琏二奶奶,有财富有地位,衣食无忧,却还是贪得无厌,拼命敛财。王熙凤利用月钱私放高利贷,一年给自己挣回上千两利钱。自从弄权铁槛寺,王熙凤坐收三千两银子之后,王熙凤更加肆无忌惮,借贾琏的名义包揽官司,从中收受贿赂。所以李纨说王熙凤“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敛财无数,也因此被丈夫休弃,锒铛入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化为云烟。这副对联是对王熙凤的警醒,也是对天下人的当头棒喝,“贪”是苦海,及时回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林黛玉和史湘云身世差不多,同样是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都寄人篱下。林黛玉寄居在外婆舅舅家,史湘云寄居在叔叔婶婶家,但两人却活出截然不同的气象。宝玉砸玉,她淌眼抹泪:“淌或摔坏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周瑞家丁送宫花,最后才送给她,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常常因别人的一句话想不开,自寻烦恼地生起闲气来,终日以泪洗面。史湘云曾对林黛玉说:“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她在叔叔婶婶家每天都要做针线活做到深更半夜,第二天依然洒脱地大说大笑,有她在的地方,处处充满欢声笑语。她大口喝酒,喝醉了便躺在青石板上睡大觉。她大口吃肉,林黛玉笑话她“叫花子”,她理直气壮地回敬:“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填词作诗,划拳猜枚,女扮男装,替人打抱不平,活出一派霁月风光。快乐的钥匙一定要放在自己的手里,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不仅能够自得其乐,而且还能够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感染周围更多的生命。贾宝玉在宁府上房看到这副对联,心中不快,连忙摆手要走。年少时读到这里,也如贾宝玉一般,觉得这副对联充满了圆滑气息。如梁启超所说:“如果你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要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刘姥姥的为人处世之道,给了我们颇多借鉴。刘姥姥能屈能伸,家中贫穷,眼看就过不了冬了,刘姥姥无可奈何,只好放下尊严,到贾府“打秋风”。能屈能伸,无论处于什么境地,总能找到活路,是做人的通达。刘姥姥懂得感恩。得到贾府周济,来年地里大丰收了,刘姥姥留下最好的瓜果蔬菜,没敢卖,都带到贾府,感谢贾府的恩情。在贾府眼里,这些不值什么,却是刘姥姥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刘姥姥心胸宽大。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拿刘姥姥取乐,刘姥姥也不恼,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贾府上下一片欢声笑语,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只叫“哎呦”。刘姥姥重情重义。贾府被抄,刘姥姥没有像众人那般,躲瘟神一样躲着贾家人,反而上下打点,到狱中看望贾宝玉、王熙凤。巧姐不知下落,她挨家挨户四处打听,得知巧姐流落烟花之地,她毫不犹豫变卖所有家财,将巧姐救了出来。重情重义,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她虽然是农村贫苦卑微的老婆婆,心灵却比千金小姐还高贵。她大字不识一个,没什么学问,谁又能说她不是智者呢?在古代,富贵人家把门槛做得很高,以显示气派,并用铁皮包住,一千年也踏不坏。然而,就算你有千年铁门槛,也挡不住生死轮回,大限一到,只须一个土馒头。土馒头,便是坟头。越尊贵的人,坟头做得越大,远远望去如馒头一般,古人便以“土馒头”为喻,既巧妙又嘲讽,人都去了,“土馒头”再大又怎样呢?
可最终,一损俱损,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赤裸裸而来,赤裸裸而去,贫也罢,富也罢,终究什么也带不走,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认真过好每个朝朝暮暮,做自己喜欢的事,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作者:洞见June,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