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资讯:中转时效链路产品管理。
图:网络
文:量子资讯
量子
资讯
今日分享:中转时效链路产品管理。
2019.8.23
中国快递行业的服务产品管理只形成了端对端,点对点的标准与成本管理,具体体现为网点与业务员“以罚代管”的费用相互支付制度。
快递行业并未形成全程时效长链路的成本相互支付管理,讲的简单一点,各中转部不需要为中转延误向下一下环节中转支付成本,中转延误更不需要向网点支付成本,网点就无法向用户执行承运协议内容。
也就是说,各节点没有分担时效责任,中转延误无法处理出成本去解决网点超时服务成本用户投诉成本。
同时,中转各节点之间就无法形成标准时效链路服务产品。快递行业产品体现基于三条链路中运营,第一条是服务链路,以派送费方式呈现。第二条是时效链路,以运费险方式呈现。第三条是成本链路,以中转费方式呈现。
1
时效产品链路聚合。
引导文:时效链路聚合是一个网络服务产品术语,指将多个物理运动时间端口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线性运动逻辑端口,以实现出/入流量吞吐量在各中转端口的负荷分担,时效交换链根据用户配置的端口需求分担策略决定网络分发从哪个中转端口发送到对端的交换链。
当全程交换链检测到其中一个中转端口的流动链路发生故障时,就停止在此中转端口上发送,并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在剩下的链路中重新计算时效的发送中转端口,故障中转端口恢复后再次担任时效收发端口。
评语:时效链路聚合在增加时效链路频次、实现时效链路传输弹性和容量冗余等方面是一项很重要的产品设计。讲简单了,直发模式产品,中转模式产品,的全程时效产生。
2
时效链路容量调整。
引导文:链路容量调整,路由规划为链路容量提供了一种模拟联链路首端和末端的适配功能,可用来增加或减少中转网络中采用模拟联构成的时效频次的容量大小。
评语:当某一中转时效发生故障时,采用链路容量调整方案可以自动的暂时降低容量,链路故障恢复时自动增加容量。既实际运用区块频次调整与微政策补仓调整。
3
时效产品链路节点。
引导文:随着快递行业服务产品业务种类和产品内容的差异,需要为复杂的产品业务架设多时效链路以满足业务需求。
现有的全程中转链路业务是基于起始节点、结束节点以及若干中间节点的网络架构实现的。
举例来说,该服务产品请求的处理流程如下:长链路时效产品的产品请求一般由起始节点所发起,首先被发送至位于长链路前端的第一个中间节点,当第一个中间节点完成对时效产品请求的处理时,将该时效产品请求发送至与至连接的下一中间节点,以供该下一中间节点处理该时效产品请求。
评语:以此类推直至位于长链路末端的最后一个中间节点完成对时效产品请求的处理并将该时效产品请求发送至结束节点。讲白了,节点时效成本标准。
4
时效链路成本收支。
引导文:服务产品采用现有的长链路网络架构,若某一节点发生时效产品请求处理超时,则该超时节点向其上游的相邻节点发送超时请求,由位于该超时节点的上游的全部节点依次将超时请求传递至起始节点。
例如,位于长链路末端的最后一个中间节点发生时效产品请求处理超时时,该最后一个中间节点将生成该时效产品请求的超时请求,并将该超时请求发送至与该最后一个中间节点连接的倒数第二个中间节点,并依次经过各个中间节点直至将该超时请求返回给起始节点。此时,起始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超时请求重新执行时效产品请求的处理成本流程。
评语:由于长链路时效的中间节点较多,这样的超时重发方式会导致长链路时效产品生产处理效率降低,也严重浪费了各中间节点的节点成本。
讲透了,每个长链路时效点不达标,上下节点形成操作成本相互支付制度。
结语
服务产品本质上就是以包裹服务费为载体,以环节费用为成本方式,以时效标准为收支基础,拆解出“节对节,端对端”的经营收支模式。
讲透了,不达标节点向达标节点支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