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肾秘精培元功,抗衰固本养容颜!
培元功
百病生于虚,肾虚生百病。肾为先天之本,万病不治,求之于肾。诸虚百损,体质虚弱,容颜早衰,白发脱发,精力不济,筋骨萎软,气力贫乏,骨质疏松,阳痿早泄,血压失衡,凡此种种,都是肾虚为本。《黄帝内经》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就是说,人正常的衰老过程是女子三十五岁开始气血虚衰,不论男女,四十岁开始肾气衰(肾精不足、阴气损半),女子四十二岁、男子四十八岁开始阳气衰(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因此,人要保持健康、保持活力、保持青春、保持美丽、抵抗衰老、延年益寿,首先就是要保持肾气旺盛不衰,这是养性延命的根本之道。培元功的功效就在于培补元气、强肾秘精,分静功、动功、摩功三大部分,连贯练习,一气呵成。静功包括:培元桩、顶功、撑拧浮按、调理三焦、推窗望月、开天门、躬身桩。动功包括:开三关、通任督、下弯式、俯仰式、行走式。摩功包括:拍肾堂、捶丹田、敲山震海、揉双膝、干洗脸、干梳头。
一、培元桩
站桩时间的长短根据自己的体力和时间状况而定,一般以4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
作用:本桩有补肾固精、强精健性、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各种病症,如慢性腰痛、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症、过敏性鼻炎、虚劳症、神经衰弱、智力减退、记忆力减退、肾虚耳鸣耳聋、房劳虚损、阳痿、早泄、遗精等。对运动性疲劳和恢复体力有特效。
身姿:两手背轻轻贴在腰后两侧肾区,手指微微分开,手心向外,命门向后靠,全身力求轻松舒适,既在练功又在休息,排除杂念,默对长空。
神意:“半身浴活动”或“静观活动”。或意念中双手如各握一个纸球,不可使其破,又不能让其飞。也可意想两肾区发热,命门穴有一亮点,脊柱自大椎起有条条火龙依次而下,至尾闾消失,有通督脉、养脊髓之效应。
二、顶功
接培元桩体式,慢慢俯身,躯干靠近大腿,屈膝下蹲,使大小腿的夹角接近90度,但膝盖不得超过脚尖,头顶虚悬,尾骨下沉,似于口唇相连。保持这个姿势1~3分钟。
本式以及站桩体式中的“掖胯”,使得骨盆区域得到额外的伸展,因此会有更多充满氧气的血液被输送到这个区域,前列腺、生殖器官都可以从这些血液中得到充足的气血供应,从而强健性活力,增强性功能,有助于治疗阳痿、早泄和前列腺疾患。
三、撑拧浮按
接上式,慢慢起身,双手撑拧下按,在两肋左右,手心向下,十指相对,好像浮按漂浮在水中的气球上,食指和掌背可微上翘,呈“撑拧桩”式站立3~5分钟。
四、调理三焦
接上式,翻掌呈“提抱桩”式,再双手慢慢上托呈“上托桩”式,再翻掌朝下呈“平抱桩”式,然后翻掌朝外,再往上慢慢撑托,抬臂不抬肩,以避免肩部僵紧,呈“托天桩”式站立3~5分钟。
五、推窗望月
接上式,屈膝下蹲,呈骑马裆式,身体微前倾,脊背后靠,双手下落前推,双臂向内拧裹,肘外撑内抱,势如推窗望月,呈“拧裹前推式”站立3~5分钟。
本式进一步练习,可采取俯身桩式:俯身向前,弯腰伸手,手心向前下方,五趾抓地,足跟欲起未起,身躯靠腿之拙力站稳。两手前伸,向前推动,手指张开,手如有人拽着要拉走一般。而腰胯与腿沉着吃力不让拉走,主要由腰胯来承受。头微抬,不可下俯。此桩锻炼腰力、腹力、骨盆、前列腺、生殖器官和督脉。
六、开天门
接上式,双手慢慢下落下按,掌心朝下;上动不停,双手继续往后排推,势如排水,十指向下,呈“提插桩”式站立;接着,双手往头顶上方举起,掌心朝天,身躯也随之蹬地而起,足跟拔起。本式开宣肺气,肺为肾之母,补肺气则益肾水。
七、躬身桩
接上式,足跟落地,弯腰俯身,双手握固(拇指抵住无名指根,虚握成拳)拄地,双拳置于足弯处,脊背上躬,双腿伸直或微屈,保持这个姿势静立3~5分钟。然后缓缓起身,自然站立。
本桩强腰肾,美容减肥。高血压患者禁练。
肥胖症患者开始练此桩不易适应,可先练俯身桩,多练习俯身试力:由提插式开始,上身向前慢慢弯曲,两掌轻松下垂(掌心向后为宜),两肩微微松沉,不用拙力。接着慢慢起立,还原成体插式。然后再下垂。两掌愈垂愈下,如不觉疲劳,可连续做36次。沉肩,涵胸,腹式呼吸,呼吸匀静自然,。动作不能过猛,宜悠闲、匀静、缓慢、自然。本势增长腰力和腹力,并对腹部脂肪过剩有特效,能减腹脂,收细腰围。如腹部脂肪过剩,每日习之,一月后可收大效。
八、开三关
动作1(开尾闾关):双手交叉贴于尾骨处,左掌在内,右掌在里,掌心朝外(女性则右掌在里,左掌在外),意念集中于尾闾(长强穴)部位,以尾骨为轴,低头弯腰俯身,再挺身后仰,如此前俯后仰不少于3~5次。练此功时,尾闾会有温热感。
动作2(开夹脊关):双手交叉抱臂,一手置于肩,一手置于腋下,以后心(脊背中央)为轴,低头俯身,再挺身后仰,如此前俯后仰不少于3~5次。
动作3(开玉枕关):双手交叉握住后脑骨,两小臂夹于头部两侧,以后脑骨(枕骨)为轴,低头俯身,再挺身后仰,如此前俯后仰不少于3~5次。
开三关,通调督脉脉气,督脉为阳脉之海,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开尾闾关,内通肾窍,防治疗肠道、肛门疾患和神志疾患、脊柱疾患以及顽固性失眠。夹脊关,与中脘穴前后对应,它上通百会,下彻尾闾,中透心骨,于此处做功夫,古人称之为“添油接命法”,对于祛病健身乃至激发潜能都有着立竿见影的奇效,更有“夹脊一通,百病不生”之美誉,可以防治呼吸系统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心血管系统病症、神志病症以及肩背痛、肋间神经痛。玉枕关,位于后脑枕骨处,牵连枕下线以及风府、哑门与大椎这一段部位,开玉枕关,可以防治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症、舌头病症以及头项强痛、项背强痛、半身不遂,并且洗髓健脑,可预防和改善脑动脉硬化及脑缺血,消除颈肩部疲劳及病症。
九、通任督
右手从肩颈往后下插,掌心朝里,左手从腰后往背部上插,掌心朝外,如此双手贴背,以腰为轴,前俯后仰3次。左右手互换位置,再俯仰3次。
十、下弯式
功效:强腰壮肾,美容养颜,舒筋活络,调理三焦,促进肠蠕动,加强脑供血。
动作1:两脚开立,双手托抱于腹前,如托抱一圆球,手指分开,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神定虚空,呈提抱桩式站立,膝微屈,腋半虚,肘横撑内抱,肘呈钝角。
动作2:双掌稍往上托(同时脚蹬地,头上顶,形成整体运动),再往下、往前、往上划圆,当双手划至头顶前上方时,再翻掌向上撑托,身往后仰,下颌上抬。两膝随之屈伸,形成整体运动。
动作3:俯身弯腰,两腿伸直,头朝下,下颌内收,双掌也随之下按于地。
动作4:身体进一步下俯,头面贴近膝关节,双手往后攀足,膝绷直或微屈,保持这个体式1分钟。
动作5:然后起身而立,恢复成提抱式。
反复练习3~7次。
十一、俯仰式
接上式,双手向身体两侧平伸,掌心朝上,再继续往头部两侧上方伸举,臂内旋使掌心朝前。然后弯腰俯身,双手也随势按压于地,稍停,接着起身站立并后仰,双手托于腰部。如此前俯后仰,反复做3次。
十二、行走式
两手背贴于腰部两侧,呈培元桩体式站立,两腿微屈,双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洋的样子,敛目养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做欲向前迈动而又止、欲止而又欲前迈的小步前移动作。迈出左脚时,头微微向右摆动,腰和肩胯也随之右转,迈出右脚时,头微微向左摆动,腰和肩胯也随之左转,如此左右交替前进,走动3~5分钟。
行走式是大成拳的走式“站桩”,是动中取静的一种功法,要求脚步移动缓慢、均匀,两脚如蹚泥,用意不用力。
十三、拍肾堂
用双手拳背拍打腰部肾俞、命门部位18次。
十四、捶丹田
用拳轮轻轻捶打少腹18次,再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往外捶打中腹18圈。
十五、敲山震海
两手半握拳,两拳同时击打,一拳击打小腹(石门、关元、中极部位),一拳击打八髎穴。前边的用拳心扣打,后边的用拳背扣打,左右手前后交替进行,力度适中,腰身也随势左右摇摆。连续做50~100次。本功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增强性功能。
十六、揉双膝
双手按于膝部,用双掌按揉膝关节,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8圈。
十七、干洗脸
将两手掌相互搓擦至热,再轻轻用力揉擦颜面8~10次。
十八、干梳头
用双手十指梳头发,从前额梳至脑后,有益头发生长,不易脱落或早白。再从前额拍打至脑后,有助于增强记忆力,老来不易患痴呆或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