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盖印章,务必不能心急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著有《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尽管赵之谦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颠峰。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现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始于明,盛于清中期,以丁敬、邓石如为代表,开派立宗,形成两大体系:浙派和皖派。

浙派有西泠八家,赵之谦初学篆刻之时,赵次闲、钱松还在世,皖派则有吴让之。

赵之谦家在绍兴,离杭州不远,在当时的交通以及社会环境下,受地域影响,从浙派入手,便成为必然。

事实上赵之谦是从学陈曼生开始的。他36岁时说:“余少学生,久而知其非,则尽弃之。”

凡用印,以印入印泥,须如风行水面,似重而实轻。切戒性急。性急则印入印泥直下数分,印绒已带印面,着纸便如满面斑点。如印泥油重,则笔笔榨肥,俱不合矣。

以轻手扑印泥,使印泥但粘印面,不嫌数十扑(以四面俱到为度),而不可令印泥挤入印地(刻处是也),则无碍矣。

印泥入印地,便无法可施矣,此所谓虚劲也,通之可以作画作书。

印盖纸上,先以四指重按四角(力要匀,不要偏轻偏重),每角按重三次,再以指按印顶,令全印着实,徐徐揭印起,不可性急,印愈小,愈宜细心。

印至二次,即须用新绵擦净,须极净再用。若一连用数次,即无印绒粘上,亦为油硃积厚,印无精神矣。

印大者,以多扑印泥为主,须四面扑匀,一印以五十扑为度,盖纸上照前式。小印扑印泥以匀为度,不可多。手总要轻,心要静,眼要准。如印面字上一丝不到,即须扑到方可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