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年三十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年三十  

 宁夏 王学琳 

大年三十儿早上,我和弟弟妹妹早早起了床。母亲说过年这几天早起了,一年都不睡懒觉。匆匆洗了脸,我们穿上母亲从箱子里取出来的新衣服,在院子里跑着、跳着,互相比谁的衣服最好看。村子里不知谁家在放大炮,轰隆隆的声音不时响起,惊得大黄狗不停地直起身子吠叫,一次次试图挣脱铁链子。

早饭后,村里人拿着红纸卷找哥哥帮忙写对联。父亲忙着给牛拌草料,他一边搅拌一边自言自语:“今儿个要给料里多加点麸子,牛也过年。”牛一个劲儿地舔舐着草料,耳朵不停地蹭着父亲的胳膊。

安顿好牛和三只羊,父亲拿着升子下到茹河边,装了半升子黄豆粒大小的石头,回来和着花生,在火炉上的小铁锅里仔细地翻炒着。妹妹趁我不注意溜到父亲跟前,出来时,一只手捂着上衣口袋,嘴里似乎是咀嚼后的回味状。我盯着她的嘴,恍然大悟。

我赶紧跑到父亲跟前,父亲抓了一把炒好的花生装在我的上衣口袋里,说:“看炒熟了没有?”我捏着一粒花生来不及剥,连忙说:“熟了。”父亲忍不住笑了,“快耍去!”我一边蹦跳着一边剥着温热的花生,给灶房里忙碌的母亲嘴里塞了一颗花生仁。

哥哥已经给每个门上贴上了对联。大门前路口的大杨树上贴着“出门见喜”,牛槽上贴着“槽头兴旺”,粮食袋子上贴着“五谷丰登”……秦琼、敬德手持兵器,凶神恶煞般守护着门板缝儿筷子宽的木大门。红彤彤的对联,美好的祝福语,映衬得小院蓬荜生辉,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太阳向干枯的大地抛洒着清辉。大杨树上的喜鹊窝里不时飞出几只花喜鹊,在空中盘飞着,“嘎嘎嘎”地叫着,传唱着浓浓的年味儿。

吃午饭了,母亲从锅里捞出一盘子冒着热气的酱骨头,我们围着盘子,似乎在报经常吃不到肉的仇恨。父亲笑着说:“肉可不敢下油饼子吃,老天爷看见了遭罪呢!”我们一边吃一边“嗯嗯”地应答着。嘴里应着,可我的心里并不认同父亲的话,肉和油饼子都是我们平时很难吃到的稀罕物,如果两样同时吃,可能是太浪费了,并非老天爷看见了遭罪,对吗?

哥哥和弟弟妹妹上山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烧纸。父亲卷了一支旱烟,边吸边取出马灯,仔细地擦试着马灯上的灰尘,又往灯座里加了些煤油,用缝衣针把灯捻往高挑了挑,把马灯挂在大门正中间的门框上。

母亲和姐姐一直在灶房里忙碌着,准备年夜饭。听说今年的年夜饭是十攒席,我和弟弟妹妹欢呼雀跃。

忙完外面的活儿,父亲到灶房里亲自下厨,母亲和姐姐由主厨变成了帮厨。

太阳渐渐西沉,暮色笼罩着大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越来越密集。除夕夜来临了!

父亲早早点亮了挂在大门上的马灯和每个窑洞里的煤油灯。院子里一下子亮堂起来!父亲说:“年三十晚上的灯是长明灯,要点到天亮。”灯光照亮了院子,也照亮了黑漆漆的夜空。我后来才明白,长明灯即长命灯,预示着娃娃们健康,老人长寿。

我把早已擦洗干净的红色炕桌端端正正摆放在窑洞里的大炕上,上面铺了一层塑料纸,只等十攒席上桌。

母亲正在准备酒碟子。一盘杏仁红萝卜丁,一盘白萝卜片拌猪肝,一盘豆腐切成薄薄的菱形块,拼成了莲花状……母亲手里的切菜刀还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十攒席在蒸笼里蒸着,一团团白气悠然飘出,我和弟弟妹妹守候在锅台边,香气直往鼻孔里钻。

父亲忙着启封黄酒缸。他拿着一把老刃子,拆掉了密封在缸口的干泥巴,小心地刮干净土渣子,再用抹布把大缸从上到下抹了几遍,黑色的大缸腆着肚子,通体发亮。父亲小心地揭开缸盖,醇厚的酒香味儿扑鼻而来,溢满了窑洞。我咽着口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清冽的、深棕色的黄酒。煤油灯下,黄酒泛着细碎的粼光,几粒酒谷漂浮在酒面上,如大海里游弋的鱼群,时隐时现。父亲舀了一碗黄酒,尝了一口,咂咂嘴,说:“味道不错!”我急忙接过碗,一口气尝干,也学父亲咂巴着嘴,意犹未尽。

哥哥盛了一砂锅黄酒放在火炉上热着,酒碟子上桌了!父亲和母亲坐在上岗子(炕的中间靠近正面墙的正中位置),我们姊妹给父母亲敬酒。哥哥要磕头,父亲说算了,现在不时兴磕头了。看着父母亲饱经沧桑的、布满皱纹的脸,我有一肚子新年祝福的话想对他们说,可是话到嘴边,又羞于启齿。只好把更多的话儿寄托在酒盅里,端给父母亲。

打我记事起,母亲酿黄酒的技术在村里小有名气。每年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黄菊花竞相开放,母亲早早为酿黄酒做准备。酒谷早已备好,院子里晒着升子大的一块块酒粬和一些干药渣,还有我和妹妹采摘回来的黄菊花和桃树叶等。母亲酿造黄酒的时候,经常有姨姨婶子登门现场讨教。正月里,好多亲戚慕名到我家喝黄酒,一大缸黄酒,没出正月就缸底朝天了。

十攒席出锅了!母亲双手端起笼盖,飘着香味儿的热气瞬间罩住了她清瘦的脸。蒸笼里摆满了装着肉菜的碗和碟子。母亲把碗和碟子一个个往出端着,尽管很烫,但母亲端得从容,好像没有感觉到烫手。她一边端一边说:“十攒席都是熟的,先装碗,再上笼蒸。这碗是长粉,这是鸡,这是羊,这是丸子……”

母亲又指着扣着碟子的碗说:“这两碗是条子肉和甜盘子,也叫翻碗子。”说着,母亲把扣着碟子的碗快速地上下翻个个儿,碟子在下碗在上,碗里的东西翻到了碟子里。揭开碗,条子肉晶莹剔透,一层层整齐地排列着,上面点缀着葱花和红辣椒丝。甜盘子也叫甜米饭,母亲说用黑糖拌过,中间用红枣丝、花生仁等摆成了一朵梅花,栩栩如生。

“哇,这么好看!”我惊叹着,只差流口水了。

“这是三沙和东坡肉,是苫碗子。”母亲说,“三沙上面苫着鸡蛋饼和酥肉,下面垫着豆腐片和扁豆菜。”顺着母亲的指点,我目不暇接。虽然没有记住菜名,但我知道,碗和碟子一共十个,叫十攒席,也叫十大碗,是当下最丰盛的席口。

哥哥用盘子把十攒席端到大窑里,父亲坐在炕上,往炕桌上摆放碗和碟子,边摆边说:“十攒席摆上桌子是有讲究的。桌子的四个角是四个柱子,左下角是鸡,左上角是羊……”,我忍着馋,眼睛随着父亲的手,逐一认识这些美味。“这是咱们东山里汉民传统的十攒席,如果是过白事,就是另外一种摆法。”

真不知道十攒席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十碗十样景,景景各不同。每一景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亮瞎了我的眼球,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是我记事以来最丰盛的一顿年夜饭,也是我第一次吃十攒席。拿着筷子,我不知道先吃哪一样,清炖鸡块鲜又香,长粉汤里的粉条和瘦肉丝筋道耐嚼,肉丸子每人一个,欲罢不能,甜盘子软糯香甜……

父亲喝了几盅黄酒,脸膛红红的。他乐呵呵地说:“党的政策深入民心,包产到户一年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过年吃十攒席,以前想都不敢想。低标准的时候,村子里过红白事,说是十攒席,可席薄得没有肉,全是各种菜。吃到最后,碗里的一点汤汤水水也让坐席人抢着泡馍馍吃了,今非昔比啊!”

吃过了十攒席,还有更高兴的事儿——散糖!父亲给我们分发洋糖、核桃、花生、红枣和鞭炮,还有压岁钱。

煤油灯搁在木灯柱子上,豆大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似乎在分享着我们过年的欢乐。

我和妹妹拿着空书包,弟弟抱着脱落了黑漆的小木匣匣,哥哥提着塑料袋,姐姐捏着花头巾,一个个满嘴油汪汪的站在炕头前,像拿着空口袋在麦场上等待分麦子的村民一样,按捺不住的激动和满脸的期待。父亲盘腿坐在炕上,他的右腿边放着好几个布袋子,里面鼓鼓的,我们的眼睛紧盯着那几个袋子,不肯移开。

“哗啦啦”,往外倒核桃的声音清脆悦耳,父亲先给我们每人数了二十个核桃。我家大门前有一颗不大的核桃树,每年结的核桃一部分送各路亲戚外,其余的父亲晾晒干,过年给我们分,平时是吃不到的。每人又分得五个洋糖,十个枣子,一捧花生和葵花籽,每样都比往年多。

父亲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把糖、花生和红枣等装进我书包的时候,我分明感到装进去的不仅仅是我盼望的美食,更是一年来父母亲辛勤劳动换来的沉甸甸的果实和浓浓的爱意!

每一遍分发,都先从小弟弟开始,说话本来就结巴的弟弟每一遍都会把木匣匣摇得“哗哗”响,说:“还、没、没有满——”逗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随后,父亲揭起炕头羊毛毡的一角,拿出两盒鞭炮,撕掉花花绿绿的包装纸。红红的鞭炮灰色的纸捻子拴在一起,整齐地排列着。哥哥给我们每人发20个鞭炮。他一边数一边检查,没有捻子的除外。父亲一再提醒我们放鞭炮要小心,离火炉远一些。

最高兴也最期待的是父亲给我们每人一张崭新的一块钱钞票。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的我,双手紧紧地捏着钱,仔细地端详着钱上的图案,轻轻地、反复地摩挲着,我还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钱的特殊的香味儿。

哥哥和弟弟已经在院子里放鞭炮,我和妹妹拿着冒烟的卫生香,有捻子的鞭炮舍不得点,先挑出没有捻子的鞭炮拦腰折断,再用香头点燃里面的黑色粉末,“噗——”的一声,一束耀眼的光冲得我和妹妹捂着耳朵跑开,留下一串欢笑声。

妹妹在她的书包里摸出一颗糖,小心地剥掉花糖纸,咬掉少部分含在嘴里,香甜地吞咽着口水,剩余的半块糖用糖纸重新包好,装在上衣口袋里。我思量再三,最终舍不得掏出我书包里的糖,便用两个没有捻子的鞭炮换妹妹的那半块糖,吃了糖,我把花糖纸捋平整,夹在书页里。

母亲和姐姐在灶房里忙着准备明天早上吃的红汤长面和几样菜蔬。母亲说,初一早上不动刀、不动剪子,不用缝衣针等。三十晚上要把明天早上吃的、用的东西准备齐全。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提前准备?

母亲告诫我们,过年不生气,不哭鼻子。做不到的话,就要生一年气,哭一年鼻子。还不能把水泼洒到地上,你往地上泼洒多少水,已故的老先人就喝多少水。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敬仰和爱戴,我们都小心翼翼的,尽量不往地上滴水点子。虽然按照母亲的话做着,可我的心里直犯嘀咕,已故的人怎么能喝水,这分明是母亲要我们节约用水的措辞,山里人的眼里,水和粮食同等贵重。

不觉意夜深了,村子里渐渐安静下来。躺在我旁边的妹妹梦呓喃喃,还“咯咯”地笑出了声。兴奋了一天的我久久不能入睡,望着黑漆漆的窑顶,我盼着天快快大亮,新年的早晨快快到来。

王学琳,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有习作在《朔方》《六盘山》《固原日报》《贺兰山》等发表。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瑄

制作:李   韵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冀政良‖浓浓的乡愁——年味

    小时候,期末考试一结束,就急切的盼望放寒假,因为放寒假了就快过年了,于是扳起指头,数着过年的日子. 终于,腊月二十三,领了通知书,也不管成绩好坏,飞也似的跑回家,这个时候,母亲会利用一年中少有的闲暇, ...

  • 乡情散文:乡下过年

    文:遥看那片海 我的老家在苏北的农村. 如果海岸线再往西移动六十里,我的家乡就是沧海中的一片浮萍,一叶扁舟了.这个用水做成的村庄,随着年轮的迂回与季节的变迁,岁月把我的家乡不断推向富裕和文明.它虽没有 ...

  • 品读 | 孙荣:追寻年味

    孙荣 追寻年味 过年,是一种记忆,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遥远印记.是儿时的一种期盼,一份甜蜜,一样幸福.如今,早已过了盼年的年龄,每逢过年,却有一种怀念不知不觉地在心头滋长.怀念儿时的年,怀念山村的年味. ...

  • 腊月的回忆

    过年的热闹,总是与童年的欢乐相依相伴:进入腊月,那段记忆就变得遥远而又清晰. 儿时,我家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那一天,父亲会骑着自行车,满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回来.村子里,不时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

  • 何 刚丨年事过往

    春节临近,记忆就一头扎进家乡浓厚的年味里.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过年,但一直盼望着过年.每年冬天,到冷得要带烘笼(小火炉子)去上学,冷得清鼻涕长流,冷得一起挤在墙角烤太阳,如果这时有两个村中的大婶挑着 ...

  • 小时候的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着孩子的盼望,有着童年的记忆. 孩子们在一年一度的春节中长大,我们在一年一度的春节中老去.时间就这样匆匆流过,还来不及拥有就已经流走. 人们在节日里感受相聚的快乐.在节日里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隔代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隔代亲 河北 王友明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抚摸着我的头用亲昵的口吻说:"孙子孙子,奶奶的命根子."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爷爷的故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爷爷的故事 宁夏  罗万军 有时侯,我们怀念一个人,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也不是为了炫耀吹嘘,而是为了念本,为了感恩,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龙多村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龙多村 重庆 文贵杰  一 "潘家湾的土,合坎院子的田,李家湾的豌豆.胡豆不需放油盐.&q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  周乐凯 南京路是天津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路面宽阔.高楼林立,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光好似奇妙的幻境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的天津缘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的天津缘 天津  张曼君 我的籍贯是河北省丰润县,而我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天津人,和平区陕西路144号是我住了1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元 宵 节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元宵节 宁夏 樊文举 又到元宵,又想起娘捏的荞面灯盏.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我们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