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笔“天官”从不趋炎附势

(来源:金华市纪委市监察委网站)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更是久远文化的非物质载体。

八婺大地物产丰饶、钟灵毓秀,许多地名的来历、含义,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其中不乏历代名人的清廉故事。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金华市民政局、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金华晚报联合推出 “清廉金华·映象2021”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着力挖掘八婺文化精髓,讲述小邹鲁神韵,讲好为官做人道理,传播清廉文化,弘扬新时代地名文化建设成就,引领提升社会风气,打造“清廉金华”映象。本期推出

御笔“天官”从不趋炎附势

“天官地弄”有故事

在义乌老北门(今义乌之心南门对面),有条起于北门街、止于湖清门的“天官地弄”(原名“天官第弄”,早先称“金宅巷”),天官坊、进士坊、天官第等都在短短几百米的巷内。据老一辈人介绍,“天官地弄”里居住的都是金氏后人,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门楣上书“天官第”,雕刻精美。

有“天官”之称的金世俊(1573-1658),字孟章,号稠原,义乌县北门凌塘(今义乌市稠城镇)人。他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录为三甲末守部进士,为官清正廉洁,被百姓所称颂。明崇祯皇帝在御屏上书“天下三清官”时称他为首。

万历四十一年(1613),金世俊奉命出使王储封藩之地。因是钦差大臣,府衙馈赠金银财物计有二百余金,金世俊推辞不下后将所得财物尽数封存在汝阳县官库中,并吩咐县令,等他远行之后,全部物归原主。

万历四十三年(1615),金世俊完成使命回京。当时,朝廷官员差回必得朝见冢宰。金世俊回京后,前往相府拜见太宰(吏部尚书)郑鸣岘,但守门官要他贿送银子才肯进去通报,金世俊扭身就回了家。他这种不趋炎附势的性格,恰恰受到了郑鸣岘的器重。他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一年间历任吏部四司主事,尔后升为员外郎、验封司郎中。

万历年间,各部官员考课黜陟十分混乱。时身为掌管官吏考课、黜陟事宜的考功司郎中金世俊,针对当时吏治混乱的现实,向朝廷呈递了《广集众思申明钦政以遵旧制以肃官常疏》。在奏疏中,他提出十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对迁转有序起到了很大作用。

祟祯四年(1631),金世俊升为工部侍郎,奉诏负责监督修造九皇陵。金世俊上任后,削减了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为工程节省了10余万两。他的做法,却得罪了虎视眈眈、想中饱私囊的阉党奸佞——张彝宪。张彝宪为达到目的,置办酒席,宴请工部三堂官员。金世俊拒不赴宴,亦不合流。张彝宪恼羞成怒,诬告金世俊儿子金汉芝贪赃枉法,致使金汉芝蒙冤入狱。金世俊知道后,并不为此而屈服,反而向祟祯皇帝上疏申辩。祟祯终于明白了事情原委,金汉芝也得以平反出狱。

经过不懈努力,九陵之一的德陵竣工。时工部尚书曹贞子因受张彝宪排挤,上本辞职,金世俊被委以工部主持,服俸加一级。金世俊主持工部后,上疏奏请设“月截之法”,要督工官员的财务日清月结,堵塞了以前少工多报,从中作弊的漏洞。金世俊亦因此得罪了许多权贵,结怨甚多。当时冢宰欲推荐金世俊为工部尚书,但金世俊已看清官场宦海的险恶,连上六疏力辞不就。祟祯六年(1633),金世俊告老还乡。

金世俊还乡后,过起了隐居生活,侍奉老母于有介山畔。粗衣粝食20余年,未曾新造一幢房屋。他平时与书墨相伴,治学不倦,著作亦颇丰,有《四书宗贯录》《宁我录》等传世。

清顺治十五年(1658)十月初五,金世俊端坐寝室,无疾而终。

据传,金世俊去世后,皇上敕封他为“天官”,金氏族人居住地就有了“天官第”之说。由于“天官第”,那条窄窄的弄堂也由金宅巷改名为“天官第弄”。随着岁月久远,“天官第弄”在老百姓口中变成了“天官地弄”。

如今,这里的很多老建筑已在城市建设中成为旧影,但“天官”金世俊清正廉洁、为官正直不阿的故事,仍流传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