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 中医 总结
1.《素问 阴阳别论》对汗与气血阴阳关系认识:
“汗者 精气也"
“阳加于阴 谓之汗"
“五脏化液 心为汗”
2.元代朱丹溪总结:“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盛,发厥而自汗",提出: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3.明代 王肯堂认为内伤之汗多由心肾虚而致,“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于外为汗…"
4.清代王燕昌在《即汗处知其虚处》认为: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
5.总结
气虚出汗伴呼吸气短,神疲少气懒言,汗出且畏风。
血虚以睡则出汗,心悸失眠,面色不华。
阴虚以汗出伴口舌干燥,舌红少苔。
阳虚以汗出伴肢冷畏寒,便溏…。
类别有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脱汗等。
内伤致汗多虚、且虚实错杂。虚为气虚 阳虚、阴虚 血虚,实则以湿 痰 热瘀 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