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了解的万事由来(三)
1.“两口子”的由来
相传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山东省出了一个名叫张继贤的才子,他与当地一个叫石万仓的恶少曾有过交往,这个人家里有权有势,其妻曾素箴对张继贤的才学和为人很欣赏,他们一见钟情,以后来往次数便多了些。不曾想,石万仓因酗酒死亡,石家便怀疑是张继贤和曹素箴合谋害死的,于是告到官府。 因为石家在当地有权有势,所以官府也不进行调查,就把曾张二人抓起来,关进监狱后严刑逼供,最后屈打成招,定成死罪,押送到京城。 事情很凑巧,乾隆皇帝偶然翻阅到张继贤所写的供状,发觉张很有文才,心里十分赞赏。同时他也很惊讶,这样有才学的人为什么会干这种杀人的事呢? 乾隆决定见见此人,于是便亲自来到狱中,他看到张继贤确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才子,又看了看曾素箴,也同样是个眉清目秀且温顺的女子。 乾隆对这一对男女产生了同情心,于是他亲自批示,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这两个“口”相距不是很远,均在山东省的微山湖地区,可见乾隆皇帝一番良苦的用心。 张继贤与曾素箴来到发配地之后,心里依然挂念着对方。他们三天两头抽空见面。不久,他们的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老百姓羡慕地称他们为“两口子”。 “两口子”一语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
2.“铁公鸡”的由来
人们用“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这个词出自清代袁枚《子不语·铁公鸡》。 古时候,有一个十分小气的人,他吃完饭之后,总要把碗舔一遍,舍不得扔掉一颗饭粒。他的衣服破了以后,总是补了穿,穿破了再补,从来舍不得做一件新的。村上人家结婚,家家都要送些礼物去祝贺,他送的礼物总是最寒酸的,其实他家并不穷。 有一次,村上的一个人得了重病,请了大夫来看病,大夫开完药方后说,这味药在煎时要两根七寸长的公鸡毛做药引子。病人的家属找遍了全村都没有找到大公鸡。忽然有人想起他家有一只每天按时打鸣的公鸡,叫声响亮,想必那只公鸡很大。 病人的家属来到他家后,果然见一只大公鸡在院中啄食。但他一听要拔他家公鸡的毛,便一口拒绝了他们。在病人家属的再三请求下,他才说:这样吧,病人需要吃鸡补养身体,我这只鸡也正想卖。你们把这只鸡买去吧,给我五钱银子就行了。那家人因急着要以鸡毛做药引子,只好花五钱银子买走了那只大公鸡。其实,在市场上买这样的鸡连二钱银子都用不了。 后来,村上的人都说他家的鸡像铁公鸡一样,一根毛都拔不下来。
3.“替罪羊”的由来
“替罪羊”源出于《圣经》。据《旧约全书》记载,有一天,上帝授意亚伯拉罕将以撒献为燔祭,想以此考验他的忠诚。以撒是亚伯拉罕唯一的爱子,但他还是遵命将其推上了祭坛。当他举刀向以撒刺去时,上帝被他的忠诚感动了,又唤天使拦住了他的手。这时,山上走过来一只迷路的山羊,亚伯拉罕就拿它来代替以撒做了燔祭。古犹太教承袭此例,每年祭祀时由大祭司把手按在一只羊的头上,以示将整个民族的罪过都托付给这只羊去承担了,然后将它赶入旷野,称之为“负罪羊”或“替罪羊”。在日常生活中,“替罪羊”一般用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4.“黄花闺女”的由来
人们常把未婚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关于这一称呼,还有一段来历呢。 寿阳公主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一天,她躺卧于宫殿的檐下,适逢腊梅盛开,北风吹得梅花片片飞落,几瓣梅花掉在了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了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美丽动人。宫女们见了,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公主就经常在前额贴上梅花。 这种装扮传到民间后,大户人家的小姐都争相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又有人开始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人们将这种粉料称做“花黄”或“额黄”。 这种习俗直至金、元时期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爱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从此,“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一直流传至今。
5.“倒霉”的由来
隋朝废除了世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读书人寒窗十年,总要在考场上比个高低,露一番身手。一旦乡试中了,便要炫耀一番,在自己的家门口竖好旗杆,旗杆上高悬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个“捷”字,以此来装点门楣,以示荣耀。如果京试高中,还要另竖一根黄杆,升起黄旗大大庆贺一番。反之,如京试不中,则把原先竖在门前的旗杆推倒,人们称之为“倒楣”。因此,“倒楣”的本意是推倒原先用来炫耀门第、装饰门楣的旗杆。 “倒楣”最早在江南流行,属于苏州地区的方言,传到北京,变得更灵活多样,“楣”讹传为“霉”。后来,人们便把事情办得不顺利、运气不好或者碰到了极为不顺心的事情,称为“倒霉”。
6.“毒手”的由来
十六国时,石勒自称赵王,建立了后赵政权。石勒出身平民之家,十四岁就跟人到洛阳做买卖,后来又为人种过田,也曾被人卖做奴隶。当了赵王之后不久,他把老家上党武乡年高而有声望的人,以及他年轻时的一些朋友请到都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来,和他们一起按次序坐定,命人端上酒菜,开怀畅饮。石勒与家乡父老们谈笑风生。父老们见石勒称王后不忘乡亲,又不摆架子,也非常高兴。 喝到一半,石勒朝大家看了看,忽然问:“李阳怎么没有来?”众人一听都笑了:“他怎么敢来?想当年,大王为了跟他争夺沤麻池,不知打过多少次架!大王常常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石勒接口说:“孤也常常被他打得脸肿鼻青!”“所以他不敢来呀!生怕大王一动怒,把他给'咔嚓’了!”那位同乡说着做了个砍头的手势。石勒微微一笑,说:“争夺沤麻池是平民之间的仇恨,如今孤正要在天下建立威信,怎么会把一个穷苦乡亲当做仇敌呢?何况李阳也是一位壮士,他应该来!” 说着,石勒立即派人到武乡去找李阳。几天后,李阳来了。石勒亲自到门口接他。李阳一见石勒,诚惶诚恐,就要下跪请罪。石勒将他一把拉住,携着他的手,领他到里面与家乡父老们一起就座。石勒特意安排李阳坐在自己身边。李阳见石勒不记旧恨,真是感激涕零。众位乡亲见石勒气度宽宏,也都点头表示赞叹。 大家又高高兴兴地喝起酒来。喝到半醉,石勒谈起那场争夺沤麻池的经历,捋起李阳的衣袖,说:“卿年纪老了,不知手臂的气力还有没有那么大,还能不能跟人争斗打架,孤往日吃足了卿的老拳,卿也饱尝了孤的毒手啊!”说罢,哈哈大笑起来。后来,石勒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并赐给他一座住宅。 后来,人们用“毒手”表示凶狠的殴打和毒辣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