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里不该只有考试,还应有诗意人生|我爱写随笔
民小编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应该有其理想,生活和学习都该寻求一份诗意,如何理解这份诗意,为何要引导学生追求诗意人生,我们一起来看吴非老师的看法。
晚上,有位学生来到办公室,说,实在很抱歉,这么晚了才来找老师,理科作业太多了,刚刚完成;本应当让老师休息的,但是很想谈谈,不知是否方便。我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况且这样的谈话对学生来说往往很重要。
这位学生是个有趣的人。有一回历史教研组在年级搞活动,想请一名学生朗诵一首诗,要各班推选几位同学去试一试。他中午到历史老师那里,刚朗诵了两句,他的气质和音质就让老师就惊喜不已,老师挥手说:“行了,行了!太好了!太好了!就是你了!”这位同学愣了一下,随即有风度地对老师说:“老师,诗是不能中断的,请让我把这首诗朗诵完。”说罢,旁若无人地诵读那首诗,沉浸在激情中。在场的其他学生告诉我这件事,我说,这才是懂诗的人,这就叫作有个性。是否会被老师选中,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读这首诗。
今天,他要对我说什么呢?家长会的当晚,父母找他谈话,教导他以后的“生涯规划”。无非是勤奋读书,选择一所名校,进入热门专业,以后顺利就业,能有一份比较高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父母的爱心、耐心与苦心,溢于言表,然而那些话让他流下了眼泪。这位平素刚强的学生伤感地对父母说:世界上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人活着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抚慰人的心灵,能让世界变得美好,譬如诗。“爸爸妈妈听了你的话后,说了什么吗?”我问。“没有。他们沉默,后来就回房间了。”他直起腰来,如释重负。
听他说完,一时想不出什么话,只说了一句,人生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如果没有诗意,也是很无味的。——如果世上人人都理解你接受你了,也许你已经很庸俗了。
关于教育的诗意,我在《吃你的馒头去吧》一文中说过自己的意见,我愿意在这里把话再说一回。针对“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是诗,应试教学是吃馒头,只有吃饱了馒头才能做诗”,我的意见是: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馒头的人,是知道不吃馒头会饿死,这当然也没错,但他并没有看到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
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成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高三学生在背诵古诗名句,因为高考试卷中有一项“名句填空”,有6分(江苏省这一题为8分)。为了“拿下这6分”,教师和学生都很来劲。教师的鼓励是这样的:哪一句有可能考到,说不准;为了不丢这一分,尽可能地多背,而且不能写错一个字。学生是这样思考的:万一考到这一句,默不出,就丢了一分——于是一时间众人背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然而因为趋利,高考结束,那些诗句也就忘得一干二净。
诗也许是梦,梦也许又是明天的诗,可是时下的教育似乎并不想让孩子做梦,一切都要讲“实惠”。什么是“实惠”?当然是考取大学,考取名牌大学,高职,高薪,高物质水平的生活,——总之,高人一等、高高在上就行,这比读诗实惠得多。
我们思考问题不应当脱离实际,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这是无须争论的。学科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不应当有什么分歧。遗憾的是,极度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标准。当今之世,一名教师的教学有些诗意,未必会受到敬重,经常受到的却是批评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课间和几位教师闲聊,随意说到普希金的诗,有位青年教师疑惑地问:“这个不可能考的吧?”看到他年轻的面孔,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是好。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