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丨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 灵魂应是随时飞起的鸟 /
“...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 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al..."
“...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性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美国诗人
▪1985:美国国家书评界奖《阿喀琉斯的胜利》
▪1990:美国国会图书馆R·J·波比特国家诗歌奖《阿勒山》
▪ 2014:美国国家图书家诗歌奖《忠诚的和贞洁的夜晚》
▪ 1993:普利策诗歌奖《野鸢尾》
▪ 2020: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经历/
1943年4月22日,生于一个美国纽约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
出生于优渥家庭,相当重视文化教育的高知双亲,让露易丝·格丽克3岁起就熟悉希腊神话,四五岁就读过莎士比亚的戏剧《辛白林》,少年时期就渴望与叶芝、济慈等伟大诗人比肩,立下成为诗人的志向。
这样高起点,却在生活中历经磨难。16岁那年,她和因厌食症离世的姐姐一样,患上了严重的厌食症,甚至一度因此中断学业而接受治疗。这种心理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差点摧毁了她的健康,万幸的是也给予她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视角,如她所说: “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用怀疑检查自己的话,发现(自己表达中自我下意识地)躲避和删除(的部分)”。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一番极端的自我怀疑,她才宛如新生般与自己和解。
1968年,出版处女作诗集《头生子》,但该作品有强行说愁的味道。
1975年,开始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创作;同年,出版诗集《沼泽地上的房子》,其主题是丧失。1980年,出版诗集《下降的形象》,该作引起了读者的道德敏感。
1985年,出版诗集《阿基利斯的胜利》,该作品关注生、死、爱、性等;同年,凭借《阿基利斯的胜利》获得美国国家书评界奖。
1990年,出版诗集 《阿勒山》,该作品体现作者的使命感;同年,凭借《阿勒山》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R·J·波比特国家诗歌奖。
1995年,把《头生子》《沼泽地上的房子》《下降的形象》《阿基利斯的胜利》合并出版了《最早的四部诗集》。
1992年,诗集《野鸢尾》出版,该诗集是以《圣经·创世记》为基础的组诗,主要是一个园丁与神的对话(请求、质疑、答复、指令),关注的是挫折、幻灭、希望、责任 。1993年,凭借《野鸢尾》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1994年,发表随笔集《证据与理论》,该作品讲述了作者的早年生活。1997 年,在《最早的四部诗集》的基础上加入《阿勒山》出版了《最早的五部诗集》。
1999年,当选为美国诗歌学会理事;同年, 出版诗集《新生》,这部诗集将美与生、死、爱相映衬。2001年,诗集《七个时代》出版,该作品表达了关于世界既玄学又具象的思考。
2003年,当选为美国第12届桂冠诗人。2006年,诗集《阿弗尔诺》出版,该作品集中于希腊神话中女神珀尔塞福涅被冥王劫持、娶作冥后之事。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
2014年,凭借《忠诚的和贞洁的夜晚》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家诗歌奖。2016年5月,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奖牌和证书
2020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除了写作,她还是耶鲁大学的英语教授以及耶鲁青年诗歌奖评委。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她后来的作品,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主题思想
重建生活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包含成长、结婚、婚后的生活、离婚以及离婚后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等等类似的主题,这些主题既是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得不去直面的精神问题。但是,她并非像自白派那样,直接呈露自己个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而是将神话、传说、经典故事等“他者”的故事融入在“自传”式的诉说中。既在个人事件叙述上扑朔迷离,又使得个人的经历具有了客观化和普遍性的面目 。
女性主题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大多关于女性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的境遇,她在诗歌的思想精神上继承了美国女性运动的财富和女性诗歌的传统,她的诗抒写女性在男权社会和男女关系中感受到的个性压抑、性别歧视及心理冲突,以及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家庭责任义务、女性本能等等,这些内容是现代女性作家经常一或首先会去触及的,露易丝·格丽克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这些主题对作为诗人的她更为重要。
艺术特色
自白特点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具有明显的自白诗特点。一定程度上回归了里尔克之前的象征主义,倾向于在高度的自我关注下,把自我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做出意味深长的隐喻化,并且具有有神秘主义色彩。
重写现实
在改造和“重写”中对现实进行诗性的重构,成为露易丝·格丽克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露易丝·格丽克将历史和神话人物写进诗中,将当下与历史、现实与虚构进行并置对照。在改造和“重写”中对现实进行诗性的重构。露易丝·格丽克对西方神话宗教和文学经典的借鉴已不单是作为典故而借用或暗指,而是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重写"或“颠覆性改写”。
组诗体
露易丝·格丽克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方式——“组诗体",就是不再由一个个单首的诗,而是由一首篇幅很长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主题的组诗构成一部诗集,并且,每部诗集所探讨的主题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继承性,合起来看,就像是一个“N部曲”式的大书,或说别具个性的史诗。以《阿弗尔诺》为例,这部“诗集中的18首诗丰富而和谐,以相互关联的复杂形象、一再出现的角色、重叠的主题,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集合。
语言特色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中大都使用第一人称,语气间洋溢着不满或愤怒。但是,她也在克制自己的语言,同时对韵律和节奏充满想象地运用。
作品节选
The Wild Iris
野鸢尾
Louise Glück
露易丝·格丽克
At the end of my suffering
there was a door.
在我苦难的尽头
有一扇门。
Hear me out: that which you call death
I remember.
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
我还记得。
Overhead, noises, branches of the pine shifting.
Then nothing. The weak sun
flickered over the dry surface.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It is terrible to survive
as consciousness
buried in the dark earth.
当知觉
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Then it was over: that which you fear, being
a soul and unable
to speak, ending abruptly, the stiff earth
bending a little. And what I took to be
birds darting in low shrubs.
那时突然结束了:你所惧怕的,作为
一个灵魂却不能
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
冲入矮灌木丛。
You who do not remember
passage from the other world
I tell you I could speak again: whatever
returns from oblivion returns
to find a voice:
你,如今不记得
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
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
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发现一个声音:
from the center of my life came
a great fountain, deep blue
shadows on azure seawater.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当你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它的断句有点奇怪,很多句子的后半部分被分到了下一行,其实这是一种叫做“跨行连续(enjambment)”的写作手法。
这种手法会达到什么效果呢?首先是引发想象,当句子断了之后,读者会想“后面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形容?”,“这里指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另一个效果就是强调,读者在读的时候,突然读到一句不同的句子,肯定会停下来,反复阅读,以达到这种作用。
《野鸢尾》是这本诗集中的同名诗,诗人采用了和友人(或者正在诗这首诗的你)对话的方式描述诗人眼中的死亡和死亡后的另一个世界。里面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世生活的态度和反思,她理解的死亡,是所有人共同归宿,不管你是普通人、名人、伟人还是帝王将相,透着静谧、安详,甚至有一种凄凉的美。摆脱肉体的枷锁,灵魂得到了升华,进入一个自由的世界。
<<< 更多诗歌,滑动查看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