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织布机搬到抖音,吸引10万年轻人围观
千年轻纱罗,半世织罗人。
来源|AI蓝媒汇
ID:lanmeih001
作者|韩小黄
编辑|魏晓
517年前,值守荆州的明宁靖王悲闻爱妾吴氏身殁,或是出于爱意,选择了以超出吴氏身份等级的规格形制将其厚葬。
墓葬有多考究呢?为了达到服饰穿越历史不腐不烂,其中一件“压金云霞翟纹霞帔”不仅纹饰形制逾矩,连面料本身都突破了人们对于绫罗绸缎的认知天花板,力图将织造密度做到极致。
或许,宁靖王想让百年、千年后人都能看到:王公贵族亦深情。
500年后,有人正用一丝一线将这份“深情”拆解还原。
2014年某日,苏州吴中区的一方操作间内,织布机唧唧作响,吴罗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朱立群接到社科院发来的邀请,正在研究复制这件霞帔面料。
“这件霞帔,和传世所有'罗’的织法都不同,只能在看过实物之后,根据显微镜下的测量数据一点点还原。”于是,朱立群尝试凭借40年的织罗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3年,朱立群最终在千丝万缕间摸索出了章法,不仅成功复制了这件霞帔,更是将这种全新的织罗技法总结归纳,为中国千年服饰史的学术成就再添一笔。
“古人总说绫罗绸缎,但现代鲜少有人能分得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做了半辈子罗织品的朱立群谈到手艺的传承,神色略显黯然,“现在年轻人愿意投入罗织品行业的,越来越少了。”
为了传承,研究了半辈子“古人”的朱立群,开始“网上冲浪”,力图通过互联网拥抱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我开了抖音号。”
“其实吴罗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苏罗。”正因如此,朱立群的抖音号叫做“朱伯伯的苏罗”。在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上,朱立群化身“朱伯伯”,科普服饰制式、推广织罗技艺,半年就吸引近10万粉丝,收获130多万赞。其中,人气最高的一条短视频获赞14万。评论中,网友纷纷为朱伯伯精湛的传统技艺所折服。
不仅如此,作为苏罗织品经营者,朱立群也在抖音兴趣电商找到了新的销路,截至AI蓝媒汇发稿时,朱立群的抖音电商店铺“苏罗的小店”已售货物近600件。
朱立群希望凭借这样的方式,让这门似乎要走向末路的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千年轻纱罗,半世织罗人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当我们沉浸在杜牧描绘的晚唐浪漫夜景时,鲜少会主动发问:轻罗小扇长什么样?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面对专业领域的疑问,朱立群没有急着长篇大论,而是将AI蓝媒汇引向布置于自家工厂二楼的“苏州纱罗技艺馆”,在一件件展品、模型、文物复制品中细细拆解答案。
“罗,其实是14种丝绸分类中的一种,我们熟悉的绫罗绸缎,是按照不同的组织结构进行区分的。”年逾花甲的朱立群戴着老花镜,对着馆内几个放大版模型认真讲解,“其它的丝织品经线都是直的,但罗的特点就是经线相互交缠。”
正是这种独特的结构,让罗这种织造方法能够形成天然的纱孔,从而达到质地轻薄、通风透凉的效果,成为了古代王公贵族最青睐的高端面料之一。
“唐人浮夸,所以喜欢艳丽的配色;宋人偏爱风雅,所以大多是单色暗纹罗;到了元代,统治者就喜欢用金丝来强化权势地位……”
无论如何,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罗”都算得上是一种高端奢侈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这种象征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文化瑰宝,手艺人们不愿意让其淹没于历史之中。
朱立群边走边讲,对罗的历史及其在各朝各代的演变特征如数家珍,甚至说着说着就自己埋头研究起了展品,全然忘了身边还站着几位聆听者。
所谓“传承人”,势必先扎实做好“承”,才有底气继续“传”下去。
显然,朱立群对织罗这件事,“承”近半生。
19岁的他在苏州吴县丝织厂埋头苦干,39岁的他下海创业苦心经营,59岁的他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复制出土文物……流转的是40年如梭岁月,而不变的是,织布机上穿梭而过的对织罗的热忱。
木心说,过去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像朱立群这样的手艺人,则是倾尽一生将一事做到极致。提起自己在业内的“地位”,向来低调朴实的朱立群显得分外自信。
“至少在国内,我的罗是做得最好的,这一点我绝对敢说。”事实也正是如此。朱立群不仅是非遗传承人,收获的荣誉称号更是不计其数,奖杯、证书摆满了走廊。
故宫、国家宝藏以及各大博物馆科研机构都曾找到朱立群寻求合作。而罗的魅力也在朱立群扎实谨慎的“承”之下,顺理成章地“传”了出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千年轻纱罗,半世织罗人。
销路受阻,在兴趣电商上找到非遗的“未来”
“守艺”容易,“传艺”难。尤其是将一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制作工人们养家糊口的生意,更是难上加难。
和每个创业者一样,经营,一度成为萦绕在朱立群头上的难题。
早年间,国内对于这类传统面料的需求量没那么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朱立群工厂80%以上的订单都是出口国外。
但这几年,国外对于罗制面料这类“奢侈品”的需求日益降低,加之去年疫情的打击,海外出口这条销路几乎进入了死胡同。
销量下滑的情况为朱立群小小的工厂蒙上了一层业绩阴影。“巅峰时期我们工厂有150多人,现在只剩下五六十人。”
朱立群意识到,必须谋求转型。而就在他苦苦拓展销路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他发现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汉服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自发钻研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一切。
他发现抖音上有大批的年轻人热衷古风,尤其是汉服,很多人为了一件好料子的汉服不惜投入几千甚至上万。不仅如此,抖音上与汉服相关的优质短视频更是比比皆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朱立群在抖音开了账号。在连续发了几个科普视频后,他迅速积累了近10万粉丝,获赞超过百万。
“这是个机遇。”
于是,朱立群顺理成章地将销售重心从海外转至国内,并花费更多精力深耕线上。通过抖音的兴趣电商,朱立群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开辟出属于手艺人的一席之地。
“2015年以前出口订单占到八成,现在这个比例倒过来了,主要都靠国内。”过去基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订单,竟也渐渐占据了工厂销量的重要一部分。
销量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抖音,朱立群看到了属于传统手艺的“未来”。
这一点让他感到欣慰。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国内消费水平高于国外,就不会出现乱压价的情况,更是少了许多物流压力。营收效率提高了,企业的赚钱能力也就提高了。
如今,朱立群成为抖音电商非遗好物代言人,他希望通过抖音电商让更多人看到、买到好的丝织品。他也乐见墙内开花墙内香,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这项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技艺。
用户的热衷,给坚持织罗这件小众文化的传承人朱立群带来信心。
“中国那么大的市场,100个人里要是有一个人能透过屏幕爱上我们的罗织品,那也是一千多万的潜在客户了,还愁养不活我们几家小工厂?更重要的是好手艺也不愁没人欣赏,没人传播了。”
毕竟无论什么传统手艺,大众的需求,才是支撑它传承下去的根本动力。
用最年轻的方式,为传统手艺正名
但互联网天然的两面性,又给罗织品的破圈过程带来了不小的波澜。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了解、种草罗织品,搅乱行业规范的投机者亦开始显现。
“我们居然在网上发现卖'假罗’的了。”朱立群的儿媳,同时也是北京服装学院在读博士生的杭航聊起这点时义愤填膺。
在学术界,包括绫、罗、绸、缎等我们熟知的概念在内,几乎所有传统织造技法都有明确的规范界定。
“但现在很多不良商家打着罗的旗号,在卖一些低门槛的织造品。”杭航介绍到,“最典型的就是透孔组织,或者叫假纱组织,这在学术界都是有明确定义的,不是说有孔就叫罗,因为不是绞经组织结构,所以制作工艺和罗差别是很大的,当然质量也是天差地别的。”
左为假纱组织,右为三经绞罗
而更令朱立群和杭航不能接受的一点在于,“假罗”不仅混淆产品概念,还会“拉踩”正版,将目前市面上相对高价的真罗说成“手工制造、产能落后,溢价过高、性价比低”。
“什么年代了,真正的罗织品也不光是纯手工的啊,我们工厂也是半自动化生产,除非学术领域的复制项目,正常的生产效率能达到一天5-10米,虽然不高,但也基本能支撑供给。”杭航坦言,“只是囿于罗独特的组织结构,不能依靠完全现代化的手段大规模生产,传统机器产能有限,又对操作工技能要求较高,导致年轻人不太愿意来尝试。”
所以单靠一小撮手艺人的坚守,也很难实现真正的传承。
“对于非遗的严谨传承,一方面需要学术界、行业和大众共同努力,另外一方面,作为传承人,我们也希望通过抖音,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纱罗,为真正的传统手艺正名。”
伤害销量事小,伤了国人对非遗的认可和信心才是大事。
“否则越来越多消费者被伤了心之后,岂不是对中国真正的文化瑰宝产生了怀疑?”杭航坦言,“绫、罗、绸、缎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必须传承下去。”
这是朱立群和他工厂的每一位手艺人都希望看到并为之努力的方向,他向AI蓝媒汇表示:“我们要好好利用抖音电商这个平台。下一步,我们还想多招一些主播,在直播带货方面下些功夫,真正把优质产品的话语权彻底扭转过来。”
深耕抖音电商,势在必行。不仅是为了传统技艺的宣传推广,也是为了保障工厂上下几十手艺人吃饱穿暖,让遍身罗绮者,皆是养蚕人。
从手艺人到商人,再到短视频创作者,朱立群身上肩负的有传承的价值,也有养活工人的压力,更有创新产品和品牌传播的宣传使命。
担子不可谓不重。
正如其办公楼一层大厅中,悬挂的这几行字——传承、恢复、创新: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在于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
细数40年织罗人生,朱立群也确实做到了上面这六个字。传承传统技艺,恢复文物历史,创新生产制造,不断接受新鲜事物,让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最年轻的生活方式下,焕发生机。
今日话题
你喜欢罗吗?
来评论区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