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解读一本书——《人生十二法则》(四)
知识分享姜先生 飞哥说说说 2月6日
从《人生十二法则》思维导图来解读,会依据原有章节结构来分别解读,以自己的浅薄的见识,用更浅显易理解的表述书中内容,尤其是精华,要点部分。
法则三: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一句话解读:
有选择的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自助者天助之,并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荒芜青春
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先锋们建议年轻人“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
摆脱“强迫性重复”
当生活向前推进的时候,你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会给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就像原来你在用普通手机,后来用了智能手机。你开始会不会使用,但随着摸索,你更喜欢用智能手机。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友。可谓同流合污,不从过去的经验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这究竟是因为命运、无能,还是刻意地拒绝学习?
拯救他人是高尚还是虚荣
1、乐于助人不一定是美德
并不是每一个失败者都是受害者,也不是每一个跌入谷底的人都想要努力往上爬。除了出于天真,拯救一个人的想法有时还出于虚荣和自恋。
恶人并不会因为不作恶就变成英雄,英雄是积极正面的,而不仅仅是没有邪恶。恶习会传染,自律和稳定却不会,因为堕落比奋进容易太多。
救世主和受害者之间的互利互惠,而是因为这是更容易的选择。
2、不要盲目自我牺牲
染上恶习和失败都不难做到,你只要带着无作为和不在乎的态度,逃避责任和思考就行了。成功和美德的秘诀难以捉摸,失败则只需要你养成几个坏习惯然后任其发酵,接下来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失败会不请自来,而人的罪恶则会加快它的进程。
救赎并不是徒劳的尝试,但是将人拉出壕沟容易,救出深渊却很难。处在深渊底部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救赎的价值了。在帮助一个人之前需要确认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被帮助。
人们不可能说服一个人改变,具备改善的意愿才是进步的前提。
用这样的自我牺牲来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这样是不对的。
正确的做法是:结束这段关系,离开这里到别处去,重新振作起来,然后再以身作则,激励他人。
建立互惠关系
忠诚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诚之上,友谊则应该是互惠的结果。上进的勇气既能让你发现当下的不足,又能为你揭示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保持谦和、勇敢和独立思考,避免轻易产生不必要的同情和怜悯。
一句话解读:
有选择的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自助者天助之,并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