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情,一篇枯燥的文章能让教师有趣味地讲出来,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是教学的艺术。教材具有逻辑性,也蕴涵着一定的趣味性,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使文本生动起来,从而促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那么,教材中都蕴涵着哪些趣味因素呢?

一、理解文章内容中的趣味因素。

抓住文章的趣味因素能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特殊的葬礼》一课,课文中就有几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其一,对于塞特凯达斯瀑布恶变的原因只列举了两条(1)工厂用水毫无节制;(2)沿河森林被乱砍乱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学生:“还有哪些因素造成瀑布的枯竭?”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出了降水量的减少、气候的变化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其二,为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拓展文本中的问题,如“在雄伟壮观的大瀑布面前,友人会怎样说?在奄奄一息的大瀑布脚下,人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使得文本和孩子联系紧密起来,他们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获得语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

其三,为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从“除了葬礼,还有什么形式能尽快唤醒人们?”这个角度来深化课文的主旨。

二、激发求知欲望的“趣味”因素。

抓住文本中的趣味因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单元习作《我的发现》,教材中是这样写的:“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的小珠子;到秋天苹果就红了;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小河变清了,路变宽了;城里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我最爱看的动画片变得胡编乱造了……

习作对于刚学写作文的孩子来说很难,但如果让他们明白了习作的目的,激活他们写作储备,写起来就不觉得难了。我们把以上的每句话都变成一种美丽的画面,以感性的印象还生活的本真,让学生明白习作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习作兴趣。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如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珍珠般的小露珠;高挂枝头的红苹果、精致的小汽车、清澈的河水、宽阔的马路、喷香的农家饭……让这些画面一一和文本链接。

最让我难忘的是,“动画片”这一句,我原来的设计是一些动画图片,但随后想到,小学生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为什么不能从他们的爱好出发呢?于是在第二次试讲时,我放了一段动画片,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中开始了习作课的学习。

看来,文本中的“兴趣”因素,不是想当然的有趣,它应遵循教材的目标,从学生的

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让文本教材在孩子的头脑中鲜活起来。

三、读写集合中的“趣味”因素。

读读写写,促使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个读写结合的“点”要充满趣味性,否则学生就无话可说、无文可以写得出了。

《天鹅的故事》一课,文章并没有写出**的讲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想象他会说些什么,怎样说,“假如你是那位总统,站在垂危的瀑布面前,会怎样向人们演讲呢?”只要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写出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枯竭,揭示人们的破坏行为,从而号召人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达到了读写互相促进和提高了目的。

文本中的趣味因素需要教师站在教材和编者的高度,以“学”施教,准确把握,挥洒自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文本生动起来,乃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窦桂梅、于永正、于漪等无不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艺术。它非一日之功,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结果,愿我们都能在课堂上学生学得快乐、写得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