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黄克诚提了七条建议,中央为何没有采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作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的黄克诚,以纵队18名将领名义(共同联名),于1月25日给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发了一封电报,除对国民党进行强烈谴责外,提出了七条具体建议,主要内容是:
“一是迅速撤回八路军、新四军在大后方各地之办事处;二是撤回我党在国民党参政会之参政员;三是调必要的武装加强陕甘宁边区,保卫陕甘宁边区;四是我全党全军应紧急动员起来,以应付事变的继续发展;五是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回大后方去肃清内奸;六是联合抗日党派及军队,准备成立新中央政府来坚持抗战大业;七是立即布置全国性的清除内奸的计划。”
透过这封电报不难看出,与黄克诚以往的行文风格一样,观点鲜明、针对性很强,甚至言辞非常激烈,可以说是针锋相对。
但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对待“皖南事变”的问题上,着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着眼与国民党继续合作抗战的现实需要,采取了非常审慎的策略。也是在1月25日,针对“皖南事变”,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采取“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变”的政略和战略。
显然,黄克诚等提出的七条建议,不少观点和内容与中央的政策精神不一致。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黄克诚等是基于一种什么考虑提的这七条建议呢?
首先,从站位的角度上看,这是着眼于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提出的建议。
“皖南事变”,国民党将反共摩擦推向高潮,悍然对新四军大打出手,致使新四军遭受极大损失。身处华中战略前哨,与日、伪、顽进行一线斗争的黄克诚等人,对国民党此举极为愤慨。在黄克诚等人以为,国民党连新四军军部都敢灭,军长叶挺都敢抓,其他什么事还做不出来呢?正是基于此点,黄克诚等人是本着与国民党彻底摊牌、彻底决裂的角度,提出了这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第二,从建议的内容上看,这是着眼于局势突变提出的对策性建议。
国共合作虽然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和蒋介石对共产党一直心存芥蒂,一直想剿之而后快。因此,在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国民党对共产党打压不断,甚至出现了反共高潮。之前不久的黄桥决战,两家就曾大打出手。这次爆发的“皖南事变”,无疑将国共这种摩擦推向又一个高潮。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国民党的反共伎俩,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着眼应对更加复杂严峻局面。也正是基于此点,黄克诚等人的电报与其他当时很多的谴责性电报不同,更多地是从应对措施方面入手,条条见真章。可以说这些建议,是一种未雨绸缪,是一种主动攻势,是一种主动作为。
第三,从建议的观点上看,这是在巨大悲愤中提出的有些过激的建议。
人在巨大的悲愤之中,难免有失理智。看到新四军的领导和战友们被国民党剿杀,黄克诚等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从提出的七条建议上看,主旨显然有些偏激,好几条建议并不可行。比如“迅速撤回八路军、新四军在大后方各地之办事处,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回大后方去肃清内奸,联合抗日党派及军队准备成立新中央政府来坚持抗战大业”等建议,不但与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的政策相悖,而且也很难付诸实施,即便实施起来,以当时共产党的实力,显然会吃更大的亏。
得知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决定后,黄克诚马上改变看法,认为中央的决定和策略看得更高、更深、更远。黄克诚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正确决策,并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甚至在3月份的淮海区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黄克诚特意向大家强调: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无论何种情况,仍需要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且他还详细地论述了这样做的理由和执行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个人所提建议百分之百正确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战争年代,环境复杂,斗争尖锐,站位角度不同,这些都难免使所提的建议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正常的、客观的。对此,黄克诚本人也曾表示他提出的意见不一定都是真理。他在1984年2月11日接受军史人员采访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提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还可能是错误的,这不要紧,错了也可以批评”,“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黄克诚的这些话,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纯粹,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胸襟,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
主要参考文献:《黄克诚传》《新四军战史》《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