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拥有重要历史意义,2009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2020年9月,在开馆11年后,一个全新改陈的博物馆重新开放,改陈后的展览以新风格展示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以新理念及现代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我们对展览进行解读,从主题定位、文物选择、内容撰写、形式设计到社教宣传方面解读展览的新意和创意,了解一个优秀的考古遗址展是如何打造的。跨湖桥遗址位于位于钱塘江南岸风景秀丽的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动植物遗存等珍贵文物,特别是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漆弓和独木舟及相关遗迹,曾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浙江继河姆渡遗址之后史前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2004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跨湖桥文化”,2006年5月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位于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设计,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远远望去,犹如一叶扁舟静静航行在湘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体现出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和谐对话的美感。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学术研究的发展,经过10年陈列的展览已经不能满足展示需要,需要进一步提升,展陈文物需要更先进科学的保护。2020年,博物馆的陈列改造工作正式启动施工,工程从概念性方案编制、陈列大纲撰写、可研报告编制、招投标工作启动到深化设计和论证、施工队伍进场到完工历经了一年多。改陈涉及建筑面积3758平方米,主要包括“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厅、“中华第一舟”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厅、引进项目厅、部落学校、文创展示区等。“勇立潮头”主题展厅面积由原来的680平方米拓展到1200平方米。同时,博物馆对6.5米深的湘湖水下这个60平方米的独木舟玻璃保护房进行了重建,从普通玻璃升级成了目前最先进材质的玻璃,具有高透、抗弯、低反射、防紫外线等特点,可以让独木舟更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仿佛触手可及。改陈期间经历了“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情况,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各方人员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战斗”在一线,保证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2020年9月28日,“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半年多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新展览共分为“勇立潮头”主展厅、“中华第一舟”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厅和“部落学校”三部分。“勇立潮头”主展厅由“湖底的遗址”、“生活的画卷”、“创造的艺术”、“信仰的力量”、“文明的交融”五个单元构成。紧扣主题和故事线脉络,从解密考古发现开始,追迹跨湖桥先民生产生活,领略跨湖桥文化的工艺技术高度,探究跨湖桥先民原始宗教与信仰,揭示跨湖桥文化对外辐射和影响,并以知识点提问和链接引发观众思考。“中华第一舟”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厅,在展示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考古发掘复原场景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最新考古成果、遗址科技保护、世界独木舟文化等内容和知识点,突出跨湖桥先民创造独木舟与海潮相搏的史实和跨湖桥文化的精神内涵,凸显遗址厅原址保护与展示的双重功能。“部落学校”依据跨湖桥文化专属性定制研学课件,拓展教育新空间。特色陶器修复、跨湖桥厨房、捕鱼狩猎、考古发掘等互动体验,丰富青少年研学内容。“勇立潮头”展览改陈后大量增加了文物的类型和数量,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品341件,其中包括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南中国最早的玉器、南中国最早的家猪等。各种文物按照从物质到精神螺旋式上升的展陈逻辑故事线,以线成面,展现跨湖桥先民的生活图景、技艺高度和精神信仰,体现“勇立潮头”的精神内涵。
跨湖桥遗址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世界上迄今保存最早的漆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木弓残长121厘米,弓身细圆,弓柎完整,采用韧性良好的桑木制作,弓身表面由漆树树汁涂抹而成。
8000年前的草药罐
展陈空间对建筑原有基础进行综合考量,依据展陈需要划分为主题展厅、遗址原址保护厅和部落学校(第二课堂)三个主要部分。主展厅采用虚隔断形式,规避大量无效隔墙,营造展陈呼吸感和节奏感。充分利用建筑层高,打造更为丰富的视觉广度与纵深度。合理规划展示空间内的斜坡过道,达到衔接内容与调动参观者观展情绪的作用。遗址厅遵循原址保护原则,在保持遗址原貌前提下以独木舟为中心环绕型展示,达到学习与实践、研究与保护并行的效果。第二课堂通过玻璃通透隔断,将“中华第一舟”主题课程教室与互动体验区分离,达到既整体统一又相对独立。展厅的形式设计依据内容传播需要与氛围营造要求,进行多层次多手段信息组团展示,展览紧扣“遗址原址保护”这一特点,以“考古”作为核心元素,布展上充分彰显考古元素,吸收浙江史前考古最新成果,用“故事性”叙事方式重构跨湖桥文化脉络,多层级版面和高科技手段结合,增加知识性、趣味性、沉浸感。设计语言古朴典雅,呈现新石器时代的古拙感和雄健有力的原始韵味。同时又关注细节,做到设计语素严谨统一,以今见古,以古知今。展示手段上,强调“真听真看真感受”,对文字表述难以传达的内容进行图表、实物、多媒体等直观艺术表现。灯具、展具、辅展内容繁简合度,聚焦重点,避免喧宾夺主。展厅采用土层原色为主色调,各单元根据内容辅以各异配色,彼此和谐套配,又各具特色,赋予展览灵动感与当代性,满足不同层级观众视觉需求。强调文物本位视角,采用低反射抗弯玻璃展柜,量身定制积木与灯光,达到触手可及的惊艳效果。采用通透隔断营造具有呼吸感、节奏感、视觉广度与纵深度的展示空间。空间以主展厅、遗址厅、部落学校(第二课堂)各司其职,三位一体,有机关联。灯光设计、雕塑模型、定制创绘为展陈锦上添花,使观众在静谧中获得极具冲击力的视觉震撼。
完善展示传播服务体系
优质的展陈设计,需要优质的宣传、服务体系,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全面做好宣传、服务、传播和研究,全面加强跨湖桥文化的传承。为便捷观众参观,博物馆充分从各个方面做好博物馆导览和社会教育工作。导览引导方面,博物馆制作展览宣传折页,并在博物馆主入口放置展厅总导览图,展区入口、开放区域等位置设立引导指示牌;展览讲解方面,提供专职讲解员中英文讲解,志愿者义务讲解,电子导览器免费使用;观众调查方面,设计、组织观众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不断优化和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满足观众需求;论坛讲座方面,博物馆持续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策展人、专家进行讲座研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为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博物馆自主开发了部落学校《中华第一舟》等系列研学课程,丰富教育内容。加强“部落学校”第二课堂互动体验项目开发,“部落学校”将先民赖以生存的古湘湖生态环境作为空间背景,采用卡通化的表现语言,通过跨湖桥文化专属定制研学课件与互动游戏,营造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体验空间。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发展探究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此外,联合萧山融媒体中心开展“遇见美丽萧山·聆听八千年回响”融媒直播暨萧然学子研学博物馆活动。举办跨湖桥记忆之经典文物拼图、跨湖桥记忆之雕版印刷体验、跨湖桥记忆之活字印刷体验、跨湖桥记忆之陶器修复等系列活动。联合各类学校举办跨湖桥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跨湖桥文化记录片影视欣赏系列活动。为推动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围绕跨湖桥文化相关元素展开设计,产品开发依据出土的独木舟、陶器、石器、骨角器、木竹器等文物器型,并结合太阳纹等特色纹饰,设计出了耳钉、书签、杯垫、手机壳、明信片、文化衫等文创产品13种,兼具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喜爱。让史前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将“博物馆带回家”。为提升文物展示传播,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设了网上VR虚拟展览,通过VR虚拟展览,将展品及展示空间的信息数字化,将展品、文字、图片、模型、音频、视频、动画资料上传云端,方便读者参观,打造了永不落幕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