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手机瘾”,家长别做旁观者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涉及学生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
《报告》显示,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破除学生“手机依赖症”,家长不是旁观者,而是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手机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各地就加强学生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陕西省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许多学校也出台了管理手机的具体措施。这些制度规定的出台,既让纠缠多年的家校“手机大战”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也对搞好学生手机精细化管理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非同小可。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业余时间不是在手机上玩游戏就是看电视剧,或者刷抖音,总之是“机不离手”,对手机的依赖甚至超过饮食和睡眠。受其影响,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些学生也会对手机情有独钟,依赖程度可能会不亚于父母。如此一来,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又是家长依赖手机对学生产生的巨大诱惑,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最终,一些学生成为受害者。
前一段时间,微信群曾流传一篇文章《如果想毁了孩子,请给他一部智能手机》,列举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种种弊端,沉迷手机影响学习、阻碍身体发育、引起视力下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诱发盲目攀比等。据有关统计,90%以上的学生携带并使用手机都会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虽然这些表述显得比较生硬,但也绝非危言耸听。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输不起”也不能输,特别是因为使用手机而耽误了孩子就更加不值得。
破除学生“手机依赖症”,家长不是旁观者。毕竟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会依葫芦画瓢模仿父母的行为。身教重于言传,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做好表率,养成较好的手机使用习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自觉遵守学校管理规定。比如: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方式等制定“家庭手机使用规则”,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加强学生手机使用,贵在精细化管理。既不能盲目地“一刀切”,更不能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制定科学措施进一步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及时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破除学生“手机依赖症”,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