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团 姚尚明——战斗过的地方最难忘(下)

永远的铁道兵

罗向岩隧道出口。谭祖保摄。

四、刻骨铭心的是罗向岩

《中原筑路》首发式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散记之四

告别红号村,开始回程。不一会,到达罗向岩隧道出口和磨子沟隧道进口。大巴车在这里向右拐弯,在一处沙石场停车。

队员们下车后,沿着本世纪初才修的进山公路疾走,直奔罗向岩隧道。当年,罗向岩隧道出口至汉江边有一条施工便道。物料进洞和人员上下班都从便道经过。襄渝铁路通车后,便道没有了车水马龙,几十年风雨多次塌方荒草衍生,已没有了昔日的模样。罗向岩隧道出口清晰地望见了,队员们的心跳加快,开始沿着一条小路攀登,这小路足有40度坡两边几乎被一尺多高的茅草覆盖。队员们似一阵冲锋一口气到了洞口。

罗向岩啊罗向岩,当年的铁兵、民兵、学兵一起来看你啦!50年了啊,我们一直没有把你忘记,多少回,你出现在我们香甜的梦境里,无数次,你是我们交流中绕不开的话题,几十年,你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这一生,你在我们的灵魂中伫立!提起你,我们就激动,就兴奋,就流泪呀!而最让女学兵唐西蕙刻骨铭心是:同为12班战友的肖梅英生死离别的瞬间。

那是1972年5月6日大夜班,唐西蕙和肖梅英和往常一样在掌子面扒碴装车,路上还告诉孙琳要积极争取入团的肖梅英,一进洞就抢着端碴,这是体力活。突然掌子面前方洞顶发生大面积塌方,巨大的石头无情的将包括肖梅英在内的六名战友扑了进去……肖梅英再没有回来。唐西蕙躲过了一劫,但和肖梅英阴阳两隔的瞬间令唐西蕙今生今世,永难忘怀!

学兵唐西蕙(左)和陈明霞(右)站立的地方,离罗向岩隧道口不远,这里原有一个临时工棚,曾是停放肖梅英等六烈士的地方,他俩对这个地方记忆犹新。

部队、民兵、学兵战友一起奋力将埋在石头堆里的六名战友抢救出来,洞口的值班医生,为每人打了强心针,但六人早已没有了呼吸。牺牲的六名战友停放在洞口不远处的临时席棚里,电影组长陈先龙深夜接到通知,和军务参谋贺家荣一起前去为烈士照相,那眼前的一幕令他终身难忘啦!笔者当年是一营部文书,当天徒步送文件到团部,正好路过平躺着那牺牲六战友的席棚,向里望一眼静默几十秒便匆匆离去,这一眼让笔者一辈子无法释怀。六烈士分别安葬前,铁兵、学兵、民兵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向烈士告别,学兵82连唐西蕙所在的12班战友在那儿停得最久,撕心裂肺的哭声一片,陈明霞见到牺牲的同学肖梅英,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哭得泪人似的,战友们只好强行把她拉出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铁二团在旬阳施工一年八个月,塌方等原因牺牲7人,病故3人,配属施工的学兵牺牲5人,还有平利民兵牺牲3人。每公里平均近3人。学兵丁萍、马鸿燕为抢救战友和国家财产,英勇牺牲,分别被追记二等功!可以说,这是一块浸染了战友们热血的红色的土地,这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这是一块凝聚铁道兵、民兵、学兵为修建襄渝铁路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下深厚情谊的土地!它怎能不让离别近50年的战友们魂牵梦绕……

隧道通了,当地老乡为抄近路,常常挑着担子在隧道钢轨上行走;也不知从何时起,一批又一批学兵、民兵、铁兵来故地寻访。据说有的学兵一到罗向岩,触景生情,怀念战友太激动,趴在钢轨上失声痛哭,有的手拉手在轨道上跳跃……出于安全考虑,为不让游人随意进洞和走上轨道,铁路工务部门在罗向岩隧道出口行人一侧设置了高高的铁丝围栏。这给游人照相带来了困扰,洞口右侧“罗向岩隧道”字体看不清楚。还是测量班战士、后当技术员的谭祖保有办法,他把手机从铁丝网洞里伸进去,按动快门,得到一张清晰的照片。队员们在各自认为合适的地方照相,直到满意才徐徐沿小路下山。

姚尚明 第一稿2021年5月16日于十堰

第二稿完成于2021年5月23日21点30分

第三稿完成于2021年5月24日18点30分

第四稿于2021年5月25日10点40分

第五稿于2021年5月27日4点50分

五、一路欢歌忆当年

《中原筑路》首发式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散记之五

5月10日上午7点半,小分队乘车从十堰白浪超伦宾馆向陕西旬阳红号村进发。根据导航指示的距离是190公里,走一段高速至白河再沿316国道,直达红号村需要三个半小时。现在的科技就是厉害,车未动,路上的行程路线就给你搞得一清二楚。

为了打发途中的这三个多小时,“领队”兼“导游”的笔者,开始拿着话筒,安排队员们轮流发言。首先上场的是刚接任的队长张大礼,他表示这次和大家一起出行寻找故地,很有意义,表示一定要搞好服务,当好后勤。接着是指导员李知发发言。他讲的是自己在白云山隧道和展园隧道里发生的故事。先是白云山隧道,年轻的他推着装满碴的斗车,在中槽一处狭窄地段被卡住,过不去,需要把斗车钢销松开,用手扶住才能通过,不料钢销扳开后,沉重的车斗没有扶住,他的右手无名指第一关节,被夹进车斗和车架之间,瞬间被硬生生地切断,断指没有落地,而是落在了手套里,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手套……副教导员杨明芳见状,立即安排电瓶车紧急把他送到洞口医务室。医生钟远明为他止血,并把断指放在酒精里消毒,然后给他把断指缝合上,几天后,这断指竟然复活如初。当时疼吗?俗话说,十指连心,哪有不疼的道理,但是这位参加过援越抗美的老兵,是经受过战场考验的坚强战士,坦然地说:“指导员经常教导我们,轻伤不哭,重伤不下火线!一节手指断了,算个啥?挺一下就过去了!”

在旬阳展园隧道,时任十二连排长的李知发在一次值班中发现,洞顶有异常情况……他立即吹响号子让大家紧急撤离,待40多人全部撤出没几分钟,上导坑由变形到合拢,粗大的太平梁都被挤断了……好险啦,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他荣立了三等功!

讲得好!掌声一片!

接着发言的有民兵、学兵、铁兵及家属代表,他们从各个角度谈这次旅行的体会和感受,也有表扬笔者组织这次活动付出的辛劳。一转眼两个小时过去,车子卡在白河县城拥挤的街道了……走走停停,白河至红号村的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很好,但弯多坡大路窄的状况似乎没有多大改变。变化最大的是汉江,在麻虎、蜀河两地分别建了电站,高高的大坝将江水拦腰截断,江面没有了原来的激流,变得平缓而宽阔,最宽的地方近百米,远远望去,阳光下的江面像一泓湖泊,微风拂动,清澈而宽阔的江面反射出波光粼粼的光。

由于路况的原因,小分队从红号村返程经罗向岩隧道再到白河,已经是下午5点半。早上6点半,我打通了转业在白河公安局工作的战友、七连排长、湖北兴山老兵龚道虎的电话,请他安排30人中餐并安排好停车的位置。我知道白河县城里,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大型客车停车位置是十分困难的。忠于职守的龚道虎战友夫妻俩从下午1点就开始等着小分队的到来,路上我和他电话交流特别是他说吃饭、停车分别是什么地点,我根本就摸不着北,幸好在白河生活、工作三十年的白河民兵、本次会议嘉宾孙文芬主动担任起联络的任务并为司机当起了向导。车进城又堵住了,龚道虎迎着拥挤的车流找过来,我和孙文芬下车向前走探寻堵车原因,没走几步竟然碰上了龚道虎。一见如故,他老了一些,但精神不错。和孙文芬一碰头便决定,人员下车,由龚道虎带着走一幢楼房的17层电梯下到2楼,出电梯不远即到白河老街道,老街道边龚道虎妻子牛玉兰大姐已在那里等着,带小分队进了餐厅。

十八点开餐,是中餐?还是晚餐?只能合并进行了。尽管大伙一天只喝了点水,但没有一人叫饿,一个个精神着呢!开饭前,笔者隆重地把龚道虎、牛玉兰夫妻介绍给大家并向他赠一本《中原筑路》,开始喝酒,但他不喝酒,以水代酒,又见到分别几十年的战友,战友们特别是同行的湖北战友特别开心。

吃完饭,由龚道虎带着小分队寻找当年团部位置。不远处两幢楼房过道小路下坡一处围墙进去,在白河生活48年的龚道虎指认,这就是当年团首长所住平房的南头。于是,小分队在围墙边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10日晚餐后,小分队在战友龚道虎的带领并指认下,找到铁二团团部驻白河旧址,小分队在此合影留念。

合影后由孙文芬、龚道虎两人带路,一路下坡十多分钟到达停车场,继续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鲍峡前进!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过了胡家营、将军河,就到了鲍峡境内,这里是蕲春民兵团当年战斗的地方。这里的一些地段,襄渝铁路老线路和襄渝铁路二期工程,几乎平行。老线桥墩多为方形,黝黑而粗大。新线桥墩,多为圆形,细小而圆滑。19点50分,到达修理连1975年8.9大洪水淹亡13名战友的地方,战友们向那里投去沉重的一瞥。20点15分,鲍峡一号大桥到了,这是蕲春民兵团赤东营菩提连连长曹慎金带领连队施工的地方。停车。照个相,但由于光线太暗,唯一拿照相机的李有群老师用强光灯拍摄,也只有几个人影,后面有大桥的背景一点也看不见。车到鲍峡镇,车外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小分队于21点30分回到住地,结束了全部计划中的行程。

姚尚明 第一稿2021年5月16日于十堰

第二稿完成于2021年5月23日21点30分

第三稿完成于2021年5月24日18点30分

六、情深意切再回首  余音绕梁传四方

《中原筑路》首发式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散记之六

根据会务安排,11日在超伦宾馆早餐后,嘉宾们就要分手各奔东西了。

相聚时难别也难,友情的话说不完。四天时间一晃而过,压在心头五十年的话、五十年的情似乎刚开始释放就要来个急刹车,这让大家的心情很不好受。

这是一次特别难忘的集结和旅行。说到特别,一是小分队成员有铁道兵、民兵、学兵。三种成份,是建国后铁路建设过程中,唯一在襄渝铁路出现的情况。二是因为襄渝线。任你从襄渝线分别后五十年间各自做了什么,五十年后,因为襄渝线又一起完成了同一件事——《中原筑路》的编纂。三是因为有铁二团这个英雄的团队,这是一支从战火中走来的带铁色的队伍。学兵邓宝斌的笔下,营长骂人,成套的脏话一连串脱口而出……老营长的形象跃然纸上。完不成任务,是军人的耻辱!不骂人就不是军人的作风!作为主编,我把那骂人的脏话删了,但内心仍耿耿于怀。英雄铁二团,你是创作的天然宝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用这古话看现在,前半句笔者不大认同。虽隔天涯,但我们是一群境遇不错,心情快乐的老人。特别是有一段共同经历,心灵相通,过去认不认识都不是交流的障碍。

11日上午,小分队成员、编委副主任张恒志专程去丹江,找到了原铁一师师部机关大楼并在楼前留影。现在这大楼是一所幼儿园。

编委副主任张恒志没有立即回家。他要到丹江口看看铁道兵一师机关曾经住过的那栋大楼。这几天,他很高兴。首发式激情洋溢的发言博得掌声一片。遗憾的是,他急于把演讲稿交给坐在台上的主持人,一不留神左腿正面骨头重重地撞在主席台角钢上,顿时疼得不行起了个大包。9日去五山区找旧址当向导,把他兴奋的不行。但晚上回来一松驰、那腿上的包疼得咬牙。我电话协商要公司办公室小崔派车拉他去医院看一下医生,他婉拒说买了药水、止疼丸没有问题。看来老兵骨头硬、扛得住,我这个新兵只能服从。我和张恒志几十年交往几乎没有中断。他兵龄老,但年龄我比他大几个月。他去丹江寻故址,我俩过去在那里有工作、生活交集。那是1975至1976年,他在铁一师秘书科,我在干部科助勤。办公室对门,宿舍同在四楼一个大房间一年半。11日早饭我陪他说了几句客套话,接着他拖着包一人坐中途大巴,一个多小时到了丹江,下车后正遇一位上了年纪跑蹦蹦小汽车的老人,一番交流后,这老人对丹江过去师部驻地很清楚,于是乘着这蹦蹦小汽车到了师部大楼前,见到大楼,张恒志激动呀!他全神贯注一个劲地照相,引起保安的注意并过来询问,当得知是当年师部老人过来寻旧时,保安这才释然。这栋大楼是当年水电10局为支援三线建设,腾出来让给从成昆线下来的铁道兵一师机关住的。这里,张恒志从科员到科长,一晃十个年头,留下了他青春许多美好的的记忆。这大楼现在变成水电工程十局机关幼儿园了。转了一圈了却了几十年的心愿。师部门前的丹赵路,昔日破烂不堪,如今道路宽阔,商铺林立。张恒志还让这司机拉他到丹江大道,昔日经常光顾的百货大楼和电影院变了模样,是在原址上另建的。心满意足地看完旧址,决定乘高铁回家,但这蹦蹦车不能上髙速。于是和蹦蹦车师傅告别。很快一辆的士开过来,把他送到丹江北站,这是一座高铁站,当天下午,他就顺利地回到了武汉的家。

蕲春民兵曹慎金和王树蕲两对夫妻,也没有立即回蕲春。他们认为来一趟十堰不容易,昨晚车子经过鲍峡战斗过的地方,天黑了看得模模糊糊,为不留遗憾,他们觉得有必要再去一趟,一定要看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11日早餐后,他们一行四人在三堰乘客车,40多公里不一会就到了,先住下,接着在鲍峡重游故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鲍峡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大操场。这里是当年铁二团团部和蕲春民兵团部所在地。鲍峡镇政府大门,是50年前铁二团的“大礼堂”所在地。穿过宽敞平坦而整洁的鲍峡街道,现出了鲍峡一号大桥的雄姿。这是蕲春民兵团赤东营菩提连民兵修建的,当年的连长曹慎金远远望见它,顿时热泪盈眶。这里,当年紧张而繁忙的战斗场面在脑海里浮现,这里,流下过他和战友们青春的热血和汗水。他清楚地记得:开挖基坑时,18岁的小战士胡均祥,大半个身子被突然的塌方埋了进去,战友们奋力扒开他身上的沙土,把他拉出来,他坐在地面歇口气,接着继续干……

鲍峡1号大桥,是蕲春民兵团赤东营菩提连连长曹慎金带领全连指战员修建的。五十年后,小分队成员曹慎金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图为曹慎金在以鲍峡1号大楼为背景留影。

在59米长的鲍峡2号隧道出口,王树蕲激动不已。这隧道是他所在的赤东连战友们,完全用手中的大锤钢钎拼出来的。这里他流过血、流过汗。他更清楚地记得:三排排长甘细和,一天刚放完炮,就率先进洞排险,当他将一块大石头撬下来时,哗啦啦一大堆石块倾泻而下,淹没了他的身躯,不幸当场牺牲。从三线回来,王树蕲每当坐车经过甘细和的老家——恒丰村公路边的那栋老屋,总要忍不住多望几眼。烈士走了,他爱人带着幼小的一儿一女改嫁他乡,那老屋渐渐荒废,如今已荒草从生,一片废墟,想起就令人唏嘘不已。

曹慎金、王树蕲一行四人还找到东沟白云山隧道出口,这隧道是铁道兵二团担任主攻。但后期曹慎金领导的菩提连和王树蕲所在的赤东连都曾去那里支援。他俩对长隧施工记忆犹新,尤其是当年担任安全员的王树蕲在塌方中奋力救出一位铁兵四川战友,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仍留在他的脑海……

回到蕲春,他们郑重地把笔者赠送的《中原筑路》送给当年的团长兼政委刘元成和后勤处长王义生,并向他俩详细汇报这次参加首发式和重访故地的全过程,两位老领导分享着他们的喜悦……

当我们从纷繁的生活中抽身,循着旧时的踪迹去追寻,品味那逝去的时光,突然,学兵战友陈明霞如释重负,对那段原认为苦难的日子,有了另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陈明霞说:当路途中听铁兵张恒志讲:在越南战场上,他也是17岁的年纪,在弹坑连着弹坑中穿行,住在不见阳光的茅草房里,是那样的想念我们的祖国,一听说要回国了,那个激动啊……我突然不再纠结在襄渝线离家有多么遥远,因为我就在祖国。当听到铁兵李知发讲述在白云山隧道施工中,推斗车不慎截断了半节手指而无所畏惧时……我也不再纠结在三线吃了多少苦、甚至斗车也挤伤过我的手,因为我的手指头还在。当战友唐西蕙说到襄渝线上118名学兵战友生命定格在十七八岁时……我更不再纠结,因为我还活着!活着,真好!

陈明霞说:两天时间,我们“三兵”一路高歌,一路回忆,一路含泪回访了我们用汗水、鲜血、生命筑成的襄渝铁路。年长的铁兵、民兵和我们一样的激动,以至于战友唐西蕙说:我还以为就我们学兵激动呢!

铁二团指战员与蕲春民兵修建的白云山隧道。

故地一生永难忘,余音绕梁传四方。小分队各路人马回到家一刻也没有闲着,相互之间发照片、短信、电话不断。制作美篇是不少战友的拿手好戏:王树蕲制作的美篇,深沉而隽永;陈先龙制作的美篇,活泼而灵动,画面具有电影的节奏,他不愧是放电影行家出身;陈明霞制作的美篇,文字、图片加上那略带伤感的音乐,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这美篇阅读量迅速攀升,还上了新华号呢!笔者不会制作美篇,只有好好欣赏的份儿了。

“一条襄渝线,一生不了情”,我用陈明霞美篇题目结束《中原筑路》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散记。衷心感谢战友们几天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及存在不足给予的宽容与谅解,衷心祝愿战友们健康快乐、四季平安!

姚尚明 第一稿2021年5月16日于十堰

第二稿完成于2021年5月23日21点30分

第三稿完成于2021年5月24日18点30分

责任编辑:梦醒

(0)

相关推荐